公告版位
籌備中,稍安勿躁!

目前分類:嗜好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手創珠寶紀事>* 
   
 
 
 
 
 
   每一件作品都來至心靈溫馨的記憶
   以手做的手感傳遞生命美好的愉悅
                 
   這'愉悅'珍貴如珠寶!



*[Carlinlien品牌理念]*

    閃躲流行文化,造成浪費的的害處
   建構,受歡迎的古典,才是持續正途*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轉播  :Mr6.cc

這次《麥肯錫季刊》有一篇文章,中翻為《創新的後座力:來自亞洲的顛覆性管理實踐》,提到亞洲新興企業帶來創新的管理方式,這些新管理方式可能產生深遠的「後座力」,慢慢影響回到歐美的舊企業文化,那,我想來談談,個人的「創新的後座力」。

男生小時候最喜歡讀戰爭歷史,對古代打仗的方式很是困惑。春秋戰國時代,都是派軍隊從「某個地方」攻進去,我曾想,萬一我軍從東門入,敵人卻從西門出,反而回去攻我軍原先出發的城池,怎麼辦?

天真的想,為何不叫所有軍人「手拉手」,一起往前挺進,將對方團團包圍。

後來知道,這叫做「戰線過長」

戰線過長,不易管理,散漫如沙!

戰線過長,沒有著力點,只是軟趴趴!

所以,戰線過長,容易失敗?

我說,NO

我喜歡做新的東西,「創新」在我的DNA裡頭,是我童年無時不刻都存在的慾望。當一個人做「創新」,成功之道許許多多,用一次就沒有了,唯一亙古亙今的是什麼?

我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我用自己生涯做了一場「拉長戰線」的實驗,效果還不錯!在求學生涯與後來的職場上,我傾向搞一條比別人還長很多的戰線,就像拆成無數個「我」,往前挺進,許多被「殲滅」了,但有些還算「成功」了。

從我身上,可看到拉長戰線的好處與壞處。壞處是,好像還沒有出現真正的大成功;好處是,有些小成功,來得完全不在計畫中

我終於理出原因,原來,關鍵在於「創新的後座力」

我看書報攤旁,讀者拿著雜誌上的「創新」一直讀,頗是莞爾的畫面。大家去讀「創新」,然後來「創新」,出發點就有點怪怪的。我們讀到幾個成功的創新案例,大受鼓舞是沒錯,但,如果跟著這些人走,甚至跟著在它的行業走,只要沾到一點點,就不見得是創新,也不見得能享有創新者特有的豐厚的「成果」。我們去讀一本雜誌文章講創新,然後再來學創新,根本就是已經太~慢~了。譬如前幾期的今周刊,家人特地剪下給我,「郭董」(郭台名)與「周董」(周杰倫)兩人,竟有一些共同之處──他們都走在前面,只看前面,不看旁邊;有霸氣,不怕抄襲。換句話說,他們雖然今天被雜誌寫出來「被人看」,但他們當年,很有可能是不屑看雜誌的一群人。他們或許根本不知道創新的英文字怎麼拼,但他們就是喜歡創新。

創新,就是做一些其他人沒做過的事。創新,就是走一條和別人相反的路,逆向操作。創新,就是不複製現有的成功,認為還可以做得更好!但問題來了,不太學習,不太師法,一般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要怎麼提高他們創新成功的機率?一般人除了志氣和堅持和反骨之類的之外,「創新」有沒有成功的formula?

《別學北極熊》中,我試圖理出創業家成功的人格特質,我拜訪這些創業家,聽了好多故事,各有各的道理,創業家比企業家更平易近人,他們更願意說當年也有一點點「歪打正著」、「還好胡塗」的味道,後來還是理出了12個人格特質,也自己理出了第13個:「Be There」,也就是盡量把自己推上舞台趕快開始戰鬥,當「運氣風」吹來馬上就可以被掃到,但最後我還是覺得「不夠」。「Be There」、人格特質都是心態上的,有沒有一個比較實際的軸心,或捷徑,可以幫創意產業好好的拉高成功機率的

「拉長戰線」,或許會有機會。

因為,創新,不見得會立刻成功,但它不會白做。很奇怪,你花了這些時間、花了這些錢,表面上是失敗,裡子裡也是失敗,但時間一久,只要你還在,「後座力」就回來

創新產生了奇怪的「後座力」。我觀察。愈多的創新,就產生愈多的後座力。只要你敢把戰線拉長,讓創新快速出現、多多出現,即使失敗,之後的後座力會讓你吃不完。而且我還發現,這些「後座力」就和當初的創新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果實,是只有創新者才吃得到的!

我寫了10本書,現在不算是暢銷作家,很是失落;但我現在已經體會到這10本書的「後座力」,10本書每本的題目都不同,每本書都是八萬字,為了寫這八萬字,我除了自己本身的體驗,還要再加上兩倍的成長,自己就成長了兩倍,現在無論寫作與演說,皆可談這些主題談得很深。

我換工作換得勤,研究所還沒畢業已經參加過5間公司,從IBM子公司到小公司Bluesoft,再到藝電、再到學校的國際知名的Lab做H.263轉碼,再到AltaVista網路公司……這些都是相當極端的工作,我已經把一個學軟體的人可做的工作都做了一遍,戰線拉得之長可見一斑,大公司、小公司的內部運作、文化親身試了一遍,而它的「後座力」也一直到最近才慢慢展現出來,包括從前的同事,現在到了美國各大公司居要職;包括自己對北美各種軟體開發方式的理解。

我無法完全透露,戰線拉長之後所得到的所有的好處,但可以跟大家報告,拉長戰線,已經讓許多好東西化為「後座力」不斷的回湧,一切都變成自動化!

實力自然會透露。

機會自己會過來。

分析來看,一個軍隊就這麼多人,將戰線拉長,意思是每個節點的人數就會變少。我在每個節點的時間不多,時間成本壓低,但我趕在還記得的時候先做,很少「光說不練」,我也在第一時間就把握任何節點被命運之神撞到的機會。總的來看,雖然節點不見得立刻成功,但由於節點多,加起來的「後座力」就是會夠多。

「後座力」互相揉合,更是自動捻成了更強大的「變型」,送到我面前。

我在這個部落格把自己當白老鼠,將自己許多觀念整個「open source」出來,於是有人對我說過,「拉長戰線」表示對自己沒有把握!唔,我不把它看作沒有把握,我把它看作「務實」。人生是在戰鬥,戰鬥是很嚴肅的,不是一廂情願的;我不能把所有事丟下說「我要去旅遊世界一周」認為自己可以變成全球第一的旅遊作家!我不能把所有學業都停下、花幾十萬的會員費加入某直銷說我一定可以成為千萬富豪!

但我不想放棄,大夢。

所以,我選擇了同時去旅遊、做直銷,然後小心的分配我的時間,小心的控制自己體內的志氣,將整個職場的戰線拉寬、拉長!

創新、創新、再創新。無數的我。

然後我們知道,在未來漫長的有生之年,可好好的享受那連綿不絕的「後座力」了。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玩過超級瑪麗兄弟的朋友們,就會知道「無敵星星」的妙用。只要操縱你的超級瑪麗去吃到那顆跳動的黃色星星,馬上就全身閃啊閃,輕快的配樂響起,你碰到魔菇魔菇就倒,碰到飛龜飛龜就飛掉,整個人呈現無敵的狀態,衝啊!跑啊!跳啊!快的話,靠一顆無敵星星就可以跑個大半關,直接衝到終點。可惜這段無敵的期間,只能持續15秒,15秒過後音樂又恢復了平常,你的腳步又回到了小心翼翼。

「去去去,快去念書!」

「你要考最後一名喔?」

「別人一回家就念書,你一回家只會看電視!」

聽媽媽的聲音,高中生一身懶洋洋不甘情願的關掉電視機,慢慢的、緩緩的拖著日漸高大的身體,啪甩上房門,把自己「垮啦」一聲置放在木桌前面,參考書打開來,開始不情不願的爬字……。天,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把書讀得好?就算考好了一關,下一關也撐不過去。等到畢業後,很有可能把之前的書都忘光光。

假如有機會碰到這樣的媽媽或這樣的小孩,我會告訴他們,與其怪罪現代國民教育的辛酸,不如多玩玩「超級瑪麗」,看看「無敵星星」的啟示。

「無敵星星」的啟示就是,當然,有人破關可以用「硬幹」的,從頭到尾不吃無敵星星。不過只要吃到無敵星星,就算從開始就慢慢的走,也可以趕上進度,比別人更快的方式破關。記得在史丹佛見過許多台灣教育體系下所謂的好學生,發現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小技巧,絕不是「硬幹」到建中北一女台大的,有的甚至不是名校出身卻能comeback,打遊戲是這樣子,做事情更是這樣子,每個人身體裡都有一顆無敵星星。你曾讓它出來過嗎?今天出來過了嗎?

懂得管理時間的人,其實不是將時間以「軍事化」的切割、管控。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終究是人,再多的計畫,也敵不過自己生理心理的變化。你可能安排了現在要馬上要把手邊幾個小件事Get things done?結果偏偏情緒低落,一件事也做不出來,別說是五件事了;你想用POSEC時間管理法?但每個明天都是如此的詭譎難測,昨日所謂的「緊急」趕不上女朋友突然和你吵架的「更緊急」。你又想用Pareto方法分析揪出所有的80/20?結果雖然找到20%的關鍵一口氣念完,那還是需要三小時,而你現在不用說一小時了,連十分鐘都已經做不下去。設立了好幾個action items有什麼用?但自己現在更多的是「inaction items」,石頭塞滿身體,動也不想動!

怎麼辦?強迫自己、硬拔自己、揠苗自己?(劉墉的新書嗎,笑)

不。當我們知道「無敵星星」的妙用,其實就不會強迫自己馬上開始「進入狀況」了。一個人只要進入「無敵星星」期,做的工作速度是原來的四倍,只要一天吃到一次無敵星星,只要工作三小時就可以下班回家了。「無敵星星」的樂趣其實每個人都感受過,通常感受到的時間是在下午五點多,或許是在晚上十二點過後,也有可能是在十一點多剛準備吃中飯以前。這段「無敵」時間,做什麼都很順暢,明明看起來沒發生什麼事卻通體舒暢,腦筋快得像什麼一樣,做PowerPoint一連做了好幾個頁面,有朋友寫MSN還可以一一微笑回覆,中間還點點點回了三封email,好像金庸筆下那一個剛剛開關而出第一次在江湖亮相的武林高手,靠一隻手就把不斷飛來的飛踢飛拳一一擋住並彈回,連自己都一面做一面訝異現在「好順啊!」不禁嘴型一啾,哼起歌來,同事經過,問你「今天心情很好喔?」你不知怎麼回答只能說,「還好!」但連自己都感覺得出臉上不由自主的微笑,一邊把自己的歌唱完………。這段「無敵星星」大概也最多也只能持續一~二小時,最後可能是午餐時間到,就嘎然終止,不過你已經完成原本需要一天的工作,重要的是,這充實一小時竟往往也是整天最愉快的一小時!

這就讓人想到,假如讀書、工作都像是在「破關」,而「無敵星星」又這麼厲害,那我們每日的工作態度,可以以「吃到無敵星星」為目標。也就是說,不急,讓自己慢慢一步步的去吃到那顆「無敵星星」。就好像瑪麗歐,一定要先走一段路,敲掉磚塊;你不求自己像那名高中生,一定得在第一分鐘就奮起抓狂念書。一旦吃到無敵星星,什麼都搞定了。

重要的是,如何吃到你每日的無敵星星?無敵星星常常是因為「做了一些事情」而累積起來的,這些事情很有可能和你在無敵星星期所做的事是一樣的。我自己常常利用這個特點來「製造無敵星星」。而這個rule就是,「有了兩個就有第三個」。當你做了兩個東西,做到第三個時就會進入無敵星星的狀態。到處都做兩個,再一起做第三個,這個無敵星星就更大、更長、更high。

當我們要做企畫,而又非常不想做,很簡單!在自己還沒想去泡杯咖啡前,就先打開了一張空白的PowerPoint,「鬆鬆鬆」的先做好「兩張」投影片,擺在那邊。星星就開始你的身體裡面露出微微閃動。這時候,還要寫一堆文案,傷腦筋?沒問題,先寫「兩句」就好,刷刷刷,星星差不多快要出來了。這時候看到客戶名單還有三十個要打?趁還沒後悔前先倏地拿起電話筒,劈哩啪啦撥給「兩位」客戶,講完了以後,整個人的身體就會開始high了,你心理要響起那「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無敵星星出來了~~!

我自己常常一堆稿件堆在周末時間做,偏偏周末是最累的,一個星期的所有回憶與疲憊通通都在周末第一天放出來,又有這麼多字要寫?周六早上,我總是會坐在星巴克,先將每一篇都先寫兩段。兩段、兩段、兩段寫了三份以後,就等著身體裡的無敵星星跑出來!無敵星星出來了,一切就變得很愉快,什麼事都做很快。剛剛寫的那兩段,很有可能都被刪掉換成另兩段更棒的,但短短幾小時可能就將三份稿子全部都寫了個大概!而且最棒的文字都是在這段時間瞬間不知從哪個海角天邊「吐」出來的。回想這種方法,我會覺得,其實一開始做的「那兩件事」,並不是為了做「第三件事」,而是為了引那個無敵星星出來,星星跑出來,你的效率瞬間便達到最高,腦筋的運轉速度達到最快,不只做第三件事,連第一件、第二件也都重做,再做個第四件、第五件、第六件都沒問題。等到星星消逝去,已經準備收尾巴、大功告成。

沒有第一個或第二個,就沒有第三個,也沒有「無敵星星」。無敵星星雖然不能人工製造,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卻可以。高效率職場達人其實沒有什麼秘密,他只不過天天關心自己,「哈囉,我的無敵星星今天何時要出來?」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都有以下經驗:我們知道,做這件事情,應該要「一氣呵成」,努力做一做,三小時就能完成!至少一天也能完成!完成以後,後面可以休息,可以做其他事,多棒啊?

但,「一氣呵成」通常謹限於在心理想一想,「呵」不出來。即使開始「呵」了,人做一做就會想休息,做一做就會產生疲倦感,做一做就思路全部卡住,肌肉很不爽,坐骨神經在抗議,雙腳也準備違抗大腦指令直接從座位站起來走出去。知識工作者,「一氣呵成」真的不容易。

但我實驗證明,一氣呵成是很簡單的。表面看來它是一口氣做完,但它就像練氣功一樣,表面簡單,內裡運氣複雜。若想讓自己「一氣呵成」,這個「氣功」要分成下列四個段落進行--

1. 呼氣前,先快手「下底」:由於「一氣呵成」是需要長期做事的,所以大家都喜歡說服自己,好,應該要睡飽,應該要吃飽,應該要打完所有電話,再來好好的埋頭幹一場!?從頭幹到尾!?這些「先享受完再幹活」,通常只是自己給自己的爛理由,真正影響能否一氣呵成的,不在「事前準備多充足」,反而是如何抗拒那種「從零開始」的感覺。「從零開始」的感覺,常常讓自己一開始「呵」,心理的動力就先折損一半!我的方法是,在自己準備下手「一氣呵成」前,也在先去上廁所前、喝咖啡、睡覺前,先「打個底」。自己這件事最後會在何時完成,百分之百決定於這個「底」何時打。你說,哪有?睡飽了更能做好!但在睡前就先「做下去」,有個底,睡飽了就馬上開始做了,不會再拖,不會沮喪。

2. 在氣最旺的時候,先趕一大段路:氣最旺的時候,可能是剛開始做,精神最好,士氣最高時;也可能是在做了兩個,準備做第三個,吃到「無敵星星」,這時候,連自己都感覺到身體心靈都處在顛峰狀態。此時,千萬千萬別讓自己起身去喝一杯咖啡休息打屁,應該趁這時候,先趕一大段路,狠狠的超越其他人,趁無敵星星的狀態,先把一大段弄到手再說。

3. 在氣游弱的時候,在尚未完成的部份亂砍亂做:氣強時趕路,很多人知道;但氣弱時該怎樣?休息的話,就無法「一氣呵成」了。我自己的經驗,處理「氣弱」是「一氣呵成」的重要關鍵,東西連續做一小時,一定會有疲倦感,如果是身體累,該休息就應該去休息,別累壞了,但假如只是腦子的倦怠感、彈型疲乏了,我的做法是,先丟下已完成的部份,然後跳到「未完成」的部份,亂寫、亂做;或者,跳到「已完成但還需修飾」的部份,亂修、亂改。在執行這一段的過程中,「抑制全局思考」很重要,不要想著整份文件「還剩幾頁尚未完成」,不要想著你「現在在第幾頁」,隨便讓自己到一頁,然後專心做這一頁。做一做又累了,再跳到另一頁隨便瀏覽,然後再隨意做下去。我覺得,這是抗拒快要消退的氣的最有效的方法。

4. 從頭跑一次,毋需太完美即可宣布「結束」:這點也是我覺得很有效但許多人忽略的。許多人犯的問題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知道何時叫『完成』」,也不相信這個東西竟這樣就完成。由於不認為這麼快就可以完成,因此他也不會以「我要收尾了」的心態來完成這「一氣呵成」,反而丟下快完成的東西,先跑去休息慶祝再說!其實,想要「完成」一件東西,只要先抱著「我現在要下最後一工囉!」的心態,從頭,到尾,修一遍。修一遍就夠了,修到最後一頁的那一剎那,整件事就自動「完成」了。

從第一點到第四點,其實就是某種「起、承、轉、合」,但是,這是專為「一氣呵成」而設計的「起承轉合」

以下是實做的範例:

現在受命要寫一份長達20頁的企畫書,有範本,但每一頁都有好幾個大問答題,明天就要交!所以今天白天最好「一氣呵成」,否則晚上就不必睡覺了。哇!看到這份文件就嚇嚇!這麼大一份!怎麼憑空變出來?

看看自己的時間,嗯,等一下要先開會,只剩十五分鐘,大概沒時間「一氣呵成」,不過,讓我趁等開會的15分鐘,先來打個底。

打底不必多偉大,只要先把這份文件COPY一份,在文件上面改,先改了第一頁的標題、寫作人、日期…翻到第二頁則是文件概要,我又將裡面的文字改了一下成為自己的。看到兩頁完成了,開會時間也到了。

進去開會,開了一陣子後出來。嘩,好累,去喝個茶,上個洗手間,坐回座位。心中百般不願意開始幹活,但想要一氣呵成的我,看到剛剛打的底,心中就有了一個穩實的底。

「好,開始幹吧!」

於是,我開始做了第三頁、第四頁,回答了不少問題。這時候,我正式進入了「無敵星星」狀態,很爽很爽,心情好到最高點,這時候,心裡想到:

「記得,若想『一氣呵成』,這段時間一定要好好把握!」於是,正在無敵星星狀態的我,眼神更專注的看著螢幕,手上的鍵盤,也敲得更快了…。

只看到,第五頁、第六頁、七、八、九……一頁一頁的完成,時間也不知不覺過了一小時,我的速度開始慢下來,累了…真的累了。電腦螢幕上浮了幾個未回的MSN訊息,啊,好想看看是誰丟我訊息啊!看著已經完成的九頁,我有點滿足了,準備伸手去點MSN……。

「不,」腦子閃過一個聲音,「現在一停,等一下又得重新啟動。要『一氣呵成』,不是嗎!」

但是,我好累啊。我於是隨手翻看看,第十頁到第二十頁的那些尚未回答的空白問題。我隨便翻到第十二頁,咦,這問題我知道答案!於是馬上拿起手來,把答案敲進去。

寫完一題,還是很累,我也不繼續寫第12頁,丟下其他題目,直接隨機跳到第15頁,咦,這題我也會!我也把他敲進去。

就這樣跳來跳去,慢慢的,二十頁裡面不知不覺就已經完成了十八頁!我也很快發現這件事,就跳到遺漏的那兩頁,也把它寫一寫、補一補、填一填。寫到這裡,原本每個問題都可以寫三行字,現在可能只剩一行字,真的……累了!

這時候我知道,我已經每一頁都寫了一些東西了,離完成也只差一點點了。最後一步,我抱著我要做「完成工」心態,從第一頁開始,從頭到尾再修一遍。

由於這是「完成工」心態,我雖累,但眼睛像老鷹般的銳利,手也非常積極,心情也high到最高點,因為我知道,我只要再專注一下下,整套文件就大功告成了!

我真的是「一氣呵成」了!

以上的「一氣呵成」的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工作上,包括寫文件、做簡報、寫部落格、寫程式…有些東西,我們認為順序不能顛倒,所以不能用上述這種方法?但,真的不能顛倒嗎?我相信,每件事都有簡單的做法和困難的做法,而最後一件事變得「簡單」或「困難」,只取決於自己如何管控自己的大腦而已。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3年位於大西洋兩岸的美國及英國,分別出現了一位融合爵士、民謠、藍調聲線的新女聲,有別於一般爵士歌手以重新演譯經典曲目為主,她們擁有固定的創作班底,本身也具創作能力;她們的歌被歸類為爵士樂,但其中卻融合多種音樂元素;更重要的是她們都能成功地跨入主流音樂領域,得到樂評與銷售的雙重肯定。

在大西洋西岸-美國的是已為台灣大眾熟悉、已拿下11座葛萊美獎的Norah Jones,歌聲溫暖醇厚。

而在大西洋東岸-英國的則是2004、2005年全英最暢銷女藝人-Katie Melua,歌聲細緻清亮。

【生平與出道】
Katie Melua本名Ketevan Melua,出生於1984年的喬治亞共和國(前蘇聯),8歲的時候舉家搬到北愛爾蘭、14歲的時候再遷到英國定居。身為移民家族,幼年時的Katie Melua生活堪稱貧窮顛沛(Katie Melua直到2005年才取得英國公民資格),也因為她的成長背景,她小時候的志願是成為一名政治家及歷史學家。直到15歲時,Katie Melua參加了英國ITV電視網舉辦的歌唱新秀選拔賽(Stars Up Their Nose),演唱Mariah Carey的Without you,結果一路過關斬將奪得冠軍,這才讓Katie Melua開始正視自己的演唱才華。

中學畢業後,Katie Melua進入英國藝術表演學校就讀,也開始了她的音樂創作之路。此時Katie Melua開始接觸到更豐富寬廣的音樂型態,如:Bob Dylan、Joni Mitchell、Suzanne Vega、Paul Simon的民謠、Queen的史詩搖滾,以及愛爾蘭民謠、印度民族音樂等,而她最為鍾愛的歌手則是90年代早夭的爵士藍調女伶Eva Cassidy的作品(註1)。而就在這個時候,音樂製作人暨作曲家-Mike Batt到英國藝術表演學校想要尋找一位適合擔任爵士樂團主唱的潛力新人,當他聽到Katie Melua演唱自我創作曲Faraway Voice時,驚為天人,當下便決定和年僅19歲的Katie Melua簽下一紙唱片合約。

【Call off the search】
簽約後,Katie Melua隨即開始錄製首張專輯-Call off the search(國內譯:停止漂泊),其中包含了2首Katie Melua的創作、6首Mike Batt的創作並翻唱了4首經典名曲,曲風以爵士、藍調、民謠為主。首支單曲-The Closest Thing to Crazy(註2)於2003年夏季曝光,但由於缺乏大唱片公司的行銷宣傳,起初的推廣並不順利,直到這首歌意外受到英國BBC廣播網名主持人Terry Wogan的喜愛,開始在節目中強力播放,Katie Melua的歌聲才受到大眾的注意,這首單曲於2003年底拿下英國排行榜第10名的佳績,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The Closest Thing to Crazy 

2004年1月,專輯Call off the search登上英國專輯榜六周冠軍,大賣180萬張,成為英國2004年年度最暢銷女藝人(英國史上最暢銷專輯第87名),並在歐洲多國打入前20名,全球總共賣了300萬張,奠定了Katie Melua在大西洋東岸的音樂地位。

Call off the search 

【Piece by Piece】
2005年9月,Katie Melua推出第二張專輯-Piece by Piece,首支單曲Nine Million Bicycles是由製作人Mike Batt於中國北京宣傳途中得到靈感所寫下,歌詞中寫到「There are nine million bicycles , that's a fact…like the fact that I will love you 'til I die」,一首充滿比喻的有趣情歌,一推出便打入英國榜第5名。曲風延續首張專輯民謠、爵士的基調,其中收錄了4首Katie Melua的創作曲、4首製作人Mike Batt的創作曲、1首兩人合寫的歌曲及3首經典名曲重新演繹,一推出便空降英國專輯榜冠軍,在歐洲各國也都登上排行榜前3名,全球迄今也已賣了超過300萬張。Katie Melua再度蟬聯年度全英最暢銷女藝人的寶座,並獲得全英音樂獎最佳女演唱人的提名及德國ECHO音樂獎最佳國際新進藝人、Goldene Karmera最佳國際歌手…等肯定。2006年10月,Katie Melua獲邀至位於北海、水深303公尺的「Troll A platform」舉辦演唱會,還因此登上了金式世界紀錄

Nine Million Bicycles 

【表演風格】
作為一個氣質派暢銷美聲歌手,Katie Melua不同於一般的空靈藝人,她不甘於只作一個錄音室歌手、但也不是很喜歡大型演唱會的熱鬧感,她最喜歡的表演型態是在小型的現場演唱會中自彈自唱(吉他、鋼琴、小提琴都是她擅長的樂器),和觀眾近距離的互動。此外,她對於慈善活動也相當熱衷,曾參於非洲救援、愛滋病募款、援助斯里蘭卡受災兒童…等多項慈善義演,同時她也是「牛津饑荒救濟委員會」慈善商店(Oxfam charity shops)的老主顧,一身行頭通常都是在慈善商店中購得,也因為服裝與造型樸實又一陳不變,她經常被時尚界譏為-像個流浪歌女(Tramp)。

Katie Melua的曲風遊走於爵士、藍調、民謠之間,歌聲如絲綢般滑順細緻,每一首歌曲都優雅動人,聽著Katie Melua很容易思緒就會進入一種溫暖的寧靜。

在這和煦的春日,我特別推薦Katie Melua的音樂給喜愛爵士、民謠的朋友們。

我最愛的一首-I Cried for You 

【歷年專輯】
1.Call off the Search(2003/11)-國內曾少量代理,現在已很難買到
2.Piece by Piece(2005/9)-國內無代理
第三張專輯預計2007年秋天推出。

【買專輯】
Amazon
CD-Universe

【附註】
註1:Eva Marie Cassidy(1963~1996)是90年代的年輕爵士美聲,曲風橫跨爵士、藍調、民謠、福音、流行,是影響Katie Melua最大的一位歌手,Katie Melua還特別創作了一首Faraway Voice向她致敬。而2006年BBC電視網平安夜特別節目中-不可能的對唱(Impossilble Duets)中,還特別安排了Katie Melua與Eva Cassidy現場來一段跨時空對唱,重新詮釋經典名曲-Over the Rainbow,非常動聽,影片如下:

註2:The Closest Thing to Crazy後來被國內歌手江美琪翻唱為「誰還相信」一曲(收錄在-「戀人心中有一首詩」專輯中)。

Katie Melua官方網站:http://www.katiemelua.com/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位放在我心裡的朋友說 :
永遠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妳自己
因為喜歡你的人不需要
而不喜歡妳的人不會相信
 
別讓某人成為你生命中的優先
當你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選擇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在彼此達到平衡時  運作的最恰當
 
每天早上醒來時
我們可以有兩個簡單的選擇
回頭去睡覺  繼續做夢
或者  起身去追逐夢想  選擇權在妳手上
 
我們總讓在乎我們的人為自己哭泣
並總為那些永遠不會在乎我們的人哭泣
且我們在意那些永遠不會為我們哭泣的人
這是存在於生命中的事實     奇怪但卻是事實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Jan 26 Sat 2008 23:13
  • 紅豆



還沒好好的感受 雪花綻放的氣候
我們一起顫抖 會更明白 甚麼是溫柔
還沒跟你牽著手 走過荒蕪的沙丘
可能從此以後 學會珍惜 天長和地久

有時候 有時候 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
相聚離開 都有時候 沒有甚麼會永垂不朽

可是我 有時候 寧願選擇留戀不放手
等到風景都看透 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

還沒為你把紅豆 熬成纏綿的傷口
然後一起分享 會更明白 相思的哀愁
還沒好好的感受 醒著親吻的溫柔
可能在我左右 你才追求 孤獨的自由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UP學:所有經理人相見恨晚的一本書 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想再往上,先改掉21種致命的領導習慣

  為何柯林頓、歐普拉能夠長期立於不敗的領導地位?被美國管理協會推崇為偉大導師的馬歇爾.葛史密斯 (Marshall Goldsmith) 在新作《UP學》(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一書中,將親自輔導過世界頂尖企業執行長及其接班人的第一手經驗公諸於世,其中特別歸納出二十一個主管身上常見的習慣,這對沈浸於以往的成功而產生盲點的經理人而言,有如提壺灌頂。

  這些惱人的人際行為中的習慣,主要是領導行為。主要包括了:

.贏太多:不計一切代價想贏,任何狀況下都想贏,重要的時候、不重要的時候、無關緊要的時候都要贏。
.加值過度:無法遏止對每一個討論提出自己看法的渴望。
.打分數:幫別人打分數的衝動,將自己的標準套在別人身上。
.惡言批評:想要讓別人覺得自己很靈巧慧黠,出言嘲諷或做尖銳的評語。
.告訴全世界我多聰明:想告訴別人我比他想像中更聰明。
.生氣時發言:將情緒作為一種管理工具。
.否定,或是「讓我告訴你為何這個行不通」:既使別人沒問你,也想要散佈負面思考。
.壟斷訊息:不肯分享訊息,想藉此居於優勢。
.不聽別人說話:對同事不尊敬的方式中最以退為進的一種。
.懲罰傳訊息的人:不必要的攻擊,受害的是無辜而且想幫我們的人。

  以加值過度來說,這是主管身上很常見的習慣,當下屬來向你報告一個好想法,你對他說:「很棒,但是如果你試試看這樣會更好。」葛史密斯寫道:「你可能把我的想法的內容改進了百分之五,但是將我執行的意願砍掉一半,因為你已經把我對這個想法的所有權奪走了。」

  葛史密斯指出,在職場上爬得愈高,碰到的愈是行為上的問題。在組織的較高層,所有領導團隊的人都有很好的專業能力。人際技巧就隨著愈高升而愈重要。葛史密斯一對一的輔導諮詢收費是美金二十五萬,但其執業菁華卻在本書中傾囊相授,一手不留與讀者慷慨分享。

  一本你想送給你老闆及所認識的每一個主管或積極工作人的書。
  一本你會劃線、記筆記、寫心得、重點重讀幾遍的書。

本書特色

全美首席執行長參謀首度揭露再往上的條件:

誰會停留在A,誰可晉級到 A+ ?
為何柯林頓、歐普拉能夠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這一堂高階主管領導課程:25 萬美金
不管你幾歲,愈早看這本書愈好!
為何愈來愈多CEO的任期有如曇花一現?
職場上最常見的21個致命習慣,你有沒有?

作者簡介

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馬歇爾.葛史密斯是享譽全美企業界的執行長參謀,是極少數能受邀,與逾八十名全球頂尖企業執行長們共事的菁英顧問,致力執行的領導力發展課程已經嘉惠超過一百萬人。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並在達特茅斯學院的塔克商學院教授企管課程。美國管理協會最近將馬歇爾列為五十大思想家及商業領袖之一。《商業週刊》將他列為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力訓練家之一。二○○六年,加州亞利安國際大學將他們的商學暨組織心理學院重新命名為馬歇爾.葛史密斯學院。

馬克.賴特(Mark Reiter)

  已經和馬歇爾.葛史密斯已合作過十三本書,他也是一名出版經紀人,住在紐約的布朗維利。

權威機構及媒體對馬歇爾.葛史密斯的推崇
美國管理協會:「……〔在〕管理領域偉大的思想家和領袖」
《華爾街日報》:「頂尖的主管教育家」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ycles — 愛情、事業、家庭、學習、娛樂、健康的未來與商機
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說:「我結過三次婚,每次婚姻都很成功。第一次結婚是為浪漫,第二次是為家庭,第三次是想找伴。」

這只是C型人生的型態之一。人類正從僵化的線性生命前進到更有彈性的C型人生,許多人可能會在35歲重回校園,52歲創業,45歲成家,76歲再婚。人生道路有更多的轉彎與岔路到達彼岸。

在線性生命概念下司空見慣的傳統品牌忠誠,如今已成過眼雲煙。在C型人生型態下,任何一個週期的結束,正是下個週期的開始。無論任何時點從事任何工作,都不表示一輩子都得如此。這些都只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小段而已。工作或是生活,改變的速度會宛如十倍速般地令人難以抵擋。顧客將不斷尋找產品與服務,來滿足自己變化萬千的需求。消費者愈來愈了解產品,企業若想與顧客建立長久關係,必須多思考個別消費者究竟想從市場上獲得什麼。

作者引用許多實例來證明已經發生的個人身上的啟發與改變。鼓勵所有人,不論在任何階段、任何位置,都可以積極投入自己認為正確且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或工作之中。對於企業來說,無計齡消費群的出現,勢必對行銷方式有革命性的影響。一再地對顧客的需求重新評估,並快速反應,提供更符合顧客生活型態的服務與產品,才是唯一的致勝之道。認真審視C型人生的種種轉變,得以窺見事業、愛情、家庭、娛樂、學習、健康的未來,還能掌握移轉中的市場新勢力。
 
 

人生,可以隨時捲土重來

AC Nielsen總經理——王德林

唯一不變的真理:不斷的改變。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這些改變,已經融入我們工作、生活、教育、婚姻、退休與休閒等等的日常活動中,你又了解多少呢?

身為嬰兒潮的一份子,我在閱讀「C型人生」後獲得許多啟發與肯定。啟發的是:因為傳統線型人生規畫方式的演變,人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階段,都有全新出發的可能。肯定的是:在同儕中,不斷出現與傳統叛離的行為,也因為C型人生的全新定義,而予以合理化。

年齡不再是生活內容與人生規畫的唯一標準,老狗不但能學得全新把戲,還能把新把戲玩得有聲有色。這批已屆退休年齡的族群,不會輕易向傳統與年齡屈服。相反的,從年輕時代即培養出的開創與創新態度,會使他們自行決定如何處理生活。同時,也能完全針對個人的需求與慾望,隨時創造新的生活模式。他們有更多的錢、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自由來處理自己的消費方式。

對於從事行銷工作者,傳統以年齡區隔市場,並將主要對象設定在18至45歲的族群者,可能要徹底重新思考市場策略了!新的C型人生已取代過去直線而狹隘的線性人生。所以絕對年齡僅供參考。處於何種人生週期及處於該週期的人數與人口結構,才是現代行銷者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e New Normal -- Great Opportunities in a Time of Great Risk
— 最強勁的個人時代 變化就是力量
 
過去三十年來,科技與全球化結合,改變了全世界,原本生活中熟悉的軌道重新自成規則,形成未來的新常態,這個改變將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至少未來十年皆如此
以前科技創新與企業需求有直接的關係,現在消費者才是大多數科技創新的受益者,消費者科技成為市場機會的主要力量。過去政府提供安全網照顧每個人,全球化興起後,政府的強力介入保護只會削弱國家經濟,政府角色式微。過去有規模的企業掌握一切資源,現在彈性取代規模,可伸可縮的能力才能為企業開啟商機。以前財務交給專業投資人打理,現在因為科技與全球化,讓每個人都是專業投資人。新常態的影響遍及各個層面,科技、政府、企業、媒體、事業、財務、教育及家庭,都蘊藏著大變化、新機會,未來是個人力量興起的時代,機會權已經從政府、組織轉移至個人身上,個人擁有比以前更大的能力與權力
每個人面臨的選擇與不確定變得更多,風險也更大,但是選擇後所獲得的報酬將更豐碩。本書要協助你在未來給自己定位,更清楚的了解為什麼科技與全球化愈來愈重要,並且清楚知道如何因應,你也會更透徹了解如何充分利用機會與時間,讓生活更美好

風險更大,獎賞更多

還記得全球迎接新千禧年的盛況嗎?從紐西蘭到夏威夷的海邊,不同種族文化的人迎接這新的一天,好像迎接新的開始。我們喝著香檳,看著電視,手牽著手,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電腦還是正常,Y2K只是虛驚一場,真是小題大作。這是美好、嶄新的一天,不禁令人感到溫暖而且樂觀。

美好日子持續不到三個月,你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情。股市大跌,我們想不出如何重振股市。一群恐怖份子撼動我們的世界,企業執行長涉嫌詐欺被收押,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服用禁藥,互助基金公司挪用投資人的金錢,美國捲入戰爭,好朋友失去工作,舉家搬到沒有職棒球隊的城市。在機場登機時要脫鞋子檢查,你一邊穿鞋,一邊想著,這一切是怎麼回事?怎麼都亂了?這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也不是我們所承諾的。更糟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恢復正常。

再看一眼,未來已經在那裡,就叫「新常態」(The New hormal),之所以稱「新」,是因為從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到投資的決策,甚至在全球的競爭能力,每件事情都改變了。之所以稱「常態」,是因為這種改變的情景將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至少未來十年皆如此。
 
新常態的時代有無限的機會,潛伏在我們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地方。安全網已經被新的可能性所取代,公司主導一切的作風由個人職責所取代。我們遭遇的風險更大,但是可能的獎賞也更多。科技與全球化已經清理出一條進步的道路,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這條路就在你的腳下。只要你願意付諸行動,獎賞比以前更巨大,但是許多人因為懼怕未知而不願意採取行動。
我在各地都看到這種情形。白天我是投資者,靠找出真相,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好機會為生。夜晚我在搖滾樂團演奏吉他,巡迴表演於全美各地的俱樂部與音樂會。從阿拉斯加的巴瑪(Palmer)到佛羅里達的羅德岱堡,從亞利桑那的天普(Tempe)到紐約的伍茲塔克(Woodstock)。我坐在車上看遍這些城鎮,晚上住在最佳西方(Best Western)汽車旅館。我的時間分給矽谷與城鎮大街兩個世界,每個世界都已經進入新常態時代。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and child  —   一年影響全球一兆8800億美元消費的小巨人
 
作者透過全球十大市場研究機構之一的米渥布朗集團(Millward Brown)的協助,展開全球五百人團隊,投入一年的時間,著手整理調查針對8個國家、70個城市的數千名兒童,企圖描繪出吞世代兒童對於家庭消費及兒童市場消費的影響。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吞世代品牌態度與品牌關係研究」。
這群新興的消費勢力,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甚至足以影響60%的品牌消費。由於吞世代的經濟環境寬裕,擁有運用網路工具嫻熟的技巧、大量的資訊,這個世代的孩子對於品牌,很早就建立起一套辨識的系統,同時又受到「魚群效應」的牽引(追隨群體),品牌,儼然在這一代孩子形成另一種形式的宗教。就行銷的角度來看這個現象,實則應該要有一番解讀與體認--未來的品牌策略,應該要把父母與吞世代這兩個在某些特質上相互排斥的族群納入考慮,才可能在消費市場上達到真正的效益。
企業有義務瞭解這一群多變的「吞世代」,解讀他們的消費行為與習慣。成功行銷吞世代的品牌六大核心價值為:幽默、恐懼、掌控、幻想、愛與穩定,通常就能掌握住兒童的偏好,進而吸引兒童選擇或影響父母選擇。有趣的是,吞世代不論對於兒童品牌,如速食、運動服裝等品牌他們會有自己的意見,就連成人品牌,例如汽車、手機等,其實透過電視的傳播,兒童也對這個領域有明確的偏好與認知,所以家庭在購買這類型產品時,有很大一個百分比的青少年與小少年,會提出他們想法與感受,進而力促父母接受他們的看法。
 
 
魚群效應
 
巨星如瑪丹娜、麥可‧傑克森和舞曲團體水叮噹(Aquas)曾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帶動潮流。正如所有熠熠發光的明星,隨時序推進,有些已經隕落,有些仍在持續發光。然而由於他們引爆的流行,立刻影響全球觀眾的行為舉止。回想80年代,當瑪丹娜創造了「拜金女郎」,傾刻間女孩們蜂擁將胸罩外穿,蕾絲、裸露和亂髮也蔚為風潮。向前推十年,恨天高則在ABBA音樂的襯托下,躍上霓虹燈閃爍的舞台;70年代盛行的毒品交易,也在麥可.傑克森的「Beat it」歌聲中進行。
如其他趨勢一般,這些趨勢瞬間出現、感染全球,數月發燒不退。從這些潮流出現的那一刻起,媒體頻道就如樂團般合作捕捉住這股勢頭,讓全世界數百萬的青少年全都曝露在這樣的資訊洪流下。
時至今日,引領趨勢這種崇高的權力,不再是少數名人的專利。新新少年可以透過跨國的即時通訊採納或推展某些趨勢,並維持帶動的趨勢達數月之久。我將這個現象稱之為「魚群效應」(fish streaming)。理論上,一個少年就像一條魚,可以影響數十個同伴,眨眼間,數以百萬計的少年都齊心追隨。
在品牌全球化以及新興全球媒體的實例裡,都可以觀察到此一現象。趨勢在得到一小群人認同採納後,瞬間擴展到全世界其他角落。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yBack -- Reaping the Rewards of Innovation

創新怎麼變成現金?

今天,不管公司規模大小,或屬於哪種類型,都面臨一項非常急迫的挑戰,就是如何創造新商品或服務,然後從中獲利。

本書由波士頓顧問公司合夥人詹姆斯.安德魯(James Andrew)與哈洛德.賽金(Harold Sirkin)合作完成,兩位作者提出一套新思惟架構,幫助企業執行長與經理人思考,當創新成為企業生存的必備條件時,領導人該怎麼辦?企業領導人應該要常常問自己這些問題:「該投資多少錢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新的產品或服務多快才能上市?」「多久才能達成理想的回收價值?」「要保持、建立新產品或服務,又會有多少的額外投資?」

本書提供嚴謹的設計與測試方法,讓讀者了解,儘管創新的終極目標是實質的現金回饋,但終究難以直接達成,有時反而是以現金、知識、品牌、關係與組織等五種方式,直接或間接達成。因此,執行長或經理人就得細心經營,讓這種創新獲利方式保持均衡狀態。

安德魯與賽金都擁有20年以上顧問經驗,協助遍布世界如消費性產品、銀行、製藥商、服飾業、電信服務公司、軟體公司、醫療服務、食品製造商、非營利組織等公司,達成以創造新商品與服務的挑戰。作者歷時兩年,訪問數百位執行長、創新導向的領導人,以及波士頓顧問公司的研究資料,整理出的專業知識與見解。對於那些正面臨創造新產品或服務,以及接受新專案的個人或企業來說,具有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切實好用。提供的決策與行動清單,能讓企業創新活動獲得最高回饋。書中那些因不斷創造新產品或服務而受惠的企業,不但能為公司與員工創造許多契機,甚至恩澤其他企業與員工及股東。

快快把握創新的獎賞

幾乎每家公司都一樣,創新最大的挑戰不是缺乏構想,而是能否妥善管理

創新,讓公司投資的金錢、時間與人力獲得期望的回收。大多數創新都沒能達成投資報酬,沒有得到足夠的收益。所謂收益,就是在規畫的時間內,得到期望的現金收入。企業投資在創新上,創造出新的事物,迅速又直接地產生現金收入,這就創造出勝利的形勢,尤其是收益超過預期時。這時候,企業手上就擁有「熱門」的新東西,無論這東西是產品、服務、規格、營運模式、顧客經驗,還是任何新東西。

但是,不見得所有型態的創新都能賺錢,甚至很少能夠立刻就有現金收入。投資創新與現金收益總是會有時間落差,足以讓公司與領導人感到緊張,擔心「會不會根本沒有現金收益」?其他型態的投資(尤其是像工廠、機器或新貨車等有形資產),公司通常可以精確計算現金收益,但是,創新與廣告等其他形式的支出一樣,比較不容易預測或評估投資收益。

創新程序產生的現金收益,有時候是間接的,使得事情更加複雜。這種效益不是來自發展特定產品或服務,而是提升日後公司創造現金收入的能力。這些間接的利益確實存在,不過很難精確掌握,像是:
■知識 創新程序一定會產生知識,有些知識可以創造收益。
■品牌 創新可以提升品牌,吸引更多顧客,收取更高費用,現金收入當然增加。
■關係 創新可以創造超強的合夥與結盟生態系統,聯手以各種方法善加利用優勢地位,謀取最好的收益。
■組織 大家都喜歡到創新的組織工作,因此可以吸引最優秀的人才,至少可以吸引最有創意的人。以最低成本擁有最好的人才,當然就可以賺到更多現金。

創新的風險
對經理人來說,創新的基本挑戰在於達成現金收益目標。經理人管理創新程序時必須體認,有可能直接又迅速就得到收益,但也可能得等待一段時間,而且還不確定有沒有收益,或者只能透過其他產品與服務間接對公司產生貢獻。

要達成收益目標,公司必須全面管理創新程序,仔細考慮如何投資在創新上。同時,企業也必須清楚了解自己選擇的創新企業營運模式,慎重統合與領導組織以達成收益。

另外,企業也必須接受的是,創新比其他的企業策略風險更大。風險有三種:技術、營運與市場。如果新的產品與服務有技術上的缺失,或是組織無法將產品商業化,或是市場接受程度不如預期,公司就很有可能無法達成預期收益。

許多公司設法盡量消除風險,建立嚴謹周密的程序與核准創新的機制。管制當然有其價值,但是大致而言,不肯面對風險不是造成程序僵化,就是員工短視近利,所以這些公司不會有什麼偉大的創新。有些公司則是太過於樂觀,任意承擔風險,結果付出代價。企業必須學會了解風險,如何分析與評估風險,以及管理風險。企業更必須了解,尋求成長最大的風險,就是完全不願承擔風險。

如果企業能理解這個道理,並且以這種方式來管理創新,就能創造出新的產品與服務(以及改善程序、了解顧客、更新營運模式與其他型態的創新);獲得收益之後,就能提升公司繼續成長興盛的能力。否則企業就平凡無奇,沒有特殊的定位,也沒有競爭優勢,當然也不會有現金收入。

從我們的實務經驗及每年的調查結果可以清楚看出,許多企業無法達成他們期望的收益。這項年度調查是由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與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所做的「資深主管創新之調查」,最早是由波士頓顧問集團於2003年所進行的。

最新的調查是在2006年4月完成,共有63個國家與各重要產業的1,070位主管,回答了問卷上的19個問題。最重要的發現是,48%的受訪者說,他們不滿意投資創新所得到的結果,而且不滿意的理由五花八門。以下略舉數端:「對於新產品的好處,我們估計得太高。」
「我們同時做太多事情,無法全部做到。」
「我們進入市場的時機太遲。」
「我們沒有適當的人選或能力。」
「我們心態有問題。」

這些問題和調查所收集到的其他問題,都與管理、能力、標準、心態、決策、領導有關。很少有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問題是因為缺乏有創意的構想。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近幾年來創意與構想頗受重視,包括產生構想的實際方法、創意的重要性與發明的角色。

 

創新能產生幾種利益?

創新收益就是現金,一般人也常把收益的重心放在現金收益上,反而忽略了創新有可能創造的「非現金收益」:知識、品牌、關係、組織。這四種其他非現金利益,雖然是間接或必須等待一段時間,不過仍有潛力能夠賺取現金,確實能夠創造效益,且影響更為深遠。

獲取知識
公司在創造新產品與服務過程中,總是會產生知識,像是專利、版權、交易機密、行規,以及其他智慧資產。
獲取知識要付出時間與金錢,但是也能創造價值,對收益有貢獻,甚至可以應用在其他方面,不限於特定或目前的產品。知識往往應用在其他新產品與服務上,或是當作產品銷售或授權他人。管理階層必須根據這項知識對於目前與未來的收益有多少貢獻,再決定要投資多少金額。
企業成立專案,多數是為了知識利益,而不是為了直接產生現金收入。例如,索尼開發的電子狗「愛寶」(AIBO),主要是為了更了解機器人學(Robotics)。

提升品牌
如果大家都認同這是一家創新的公司,就可以提升並強化企業品牌。有了創新的形象,企業就能與夥伴、供應廠商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顧客更願意接受新的產品與服務,也更願意付較高的價格,這些都對收益有幫助。
2002年,LG在美國市場推出容積26立方呎的鈦金屬「網路冰箱」,售價8,000美元,不但有電腦功能、乙太網路連線,冰箱門上還有15吋的LCD電視,屋主可以用來查看電子郵件、上網、看電視。當時的LG被認為是低檔商品的供應廠商,品牌名稱叫做「金星」。新冰箱很受歡迎,雖然電腦冰箱的市場很小,但對LG來說那不是重點。LG總裁李英河對我們解釋說,網路冰箱對於LG品牌幫助很大,「我們進攻高價位市場時,大家都很驚訝。現在,大家認為LG是年輕又創新的公司。」結果,LG不僅提升了美國市場的占有率,也能夠在高價位市場區隔競爭。從創新中提升品牌,就能增加現金收益。

強化關係
創新的公司往往能與產業生態夥伴創造特殊關係,這些夥伴包括顧客、供應與合作的廠商、通路、投資人與股東、媒體、分析師、管理者。
這些關係帶來許多好處,對現金收益很有幫助。例如,供應廠商與夥伴比較喜歡創新的公司,因此交易與合作時會先考慮到你們公司,讓你比競爭對手更有機會談到較好的條件。創新的公司在零售上也容易取得獨家地位,因為比起非創新的公司,他們的曝光率較高、商品擺放的位置更好、銷售數量更大。創新的公司可以創造出生態系統關係,得以建立市場標準。例如,杜比實驗室(Dolby Laboratories)與專業的錄音市場密切合作,發展出突破性的降低噪音系統。這種專業的結合,讓杜比能在降低噪音系統的消費者市場建立技術標準,為公司帶來龐大的現金收益。

活化組織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easure Hunt -- Inside the Mind of the New Consumer

向上奢華,向下好省,中價位消費消失的時代!《奢華,正在流行》,解釋現代消費習慣的新趨勢:「新奢侈品消費」風吹起,人們願意支付頂級價格,享受所喜愛的「新奢侈品」,如汽車、廚房設備、咖啡、SPA療程的消費習慣與趨勢。即便是中產階級,也開始選擇性地消費價格頂級的新奢侈產品,透過消費完成部分自我認知及自我定位。這群「新奢族」的確替所謂的奢侈品或提供高價服務的企業,創造驚人業績。新奢族出現的同時,作者也發現一股「向下消費」的趨勢也顯然成形。

延續《奢華,正在流行》的消費者研究,作者席維斯坦在《便宜是好事》中,準備帶領大家一窺與「新奢族」消費趨勢同樣重要,卻性格迥異的消費行為,特別是中產階級消費者,為了累積更多更多「向上消費」的本錢,偶爾也可以穿上「新奢族」的外衣,如何更精明、有技巧地找出某些特定品類中「質好錢省」的商品。想想那些穿著「維多利亞的祕密」上好市多(Costco)消費的女性,其實就不難理解。

其實,某些企業對「向上奢華,向下好省」的兩極化消費趨勢早有警覺,甚至專注提供高價或低價的產品與服務,有的企業甚至遊走市場兩端,同時提供高價、低價的產品與服務。不過,還是有些卡在中價市場中,像是通用汽車與卡夫食品(Craft),只提供中價位產品。結果,既不能吸引「向上消費的新奢族」,也不能滿足「向下消費的好省族」。

本書旨在提醒企業與行銷人員,現代人面臨全球化的衝擊,人流、金流、物流交叉衝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個人對工作、收入的不安全感,面對物價、資源節節上漲,廣大的中產階級、半上流階層、半下流階層,紛紛調整消費模式,利用向下消費的「好省模式」,滿足具有僵固性的向上消費欲望,所以,這個趨勢不是短期現象,江河只會日下,結果造成消費者愈來愈無暇顧盼中價位市場。大家必須快快應變,調整策略,看是要兼顧兩端,還是專營一方?未來商品策略,沒有灰色空間

在便宜中尋找寶藏

「別輕信消費者的意見」,這麼說的行銷專家愈來愈多;因為他們都認為,消費者沒辦法告訴我們市場的走向。但問題是他們都錯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別輕信市場調查的消費者意見」,要讓消費者實際參與,傾聽他們心底的聲音和心中的夢想。

品質「好」、價錢「省」的尋寶遊戲
二十五年來,我不斷從傾聽消費者的聲音、觀察他們的行為裡獲得許多啟發,繼而應用在企業策略上。我發現,消費者隨時隨地都在「省錢大作戰」,如果廠商無法持續創新、改進品質以建立顧客忠誠度,那麼,消費者必然選擇購買同類商品中最便宜的產品。我也發現,中階消費者購物時最在乎取捨,每一次購物幾乎都是考量後的抉擇,也因此,廠商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以博取這群消費者的青睞。我也看到消費者逐漸精明練達的一面,他們一方面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取得豐富的產品資訊,一方面勇於表達意見,若不幸買到劣質產品,不僅會立刻表達不滿,還會以實際行動展現拒絕再當冤大頭的決心。我也確認,一般家庭的預算絕大多數由女性成員控管,因為自從女性大量外出工作之後,她們對家庭收入提供了一○○%的貢獻度。
從某個角度來看,女性在管理家庭預算時,像極了企業的採購部門,但有時不免也會有享樂主義的思維。家庭依然是提供庇護的場所,也是壓力的來源;這一群精明又受過教育的中階消費者,在面對無數選擇、承受極高壓力後,逐漸遊走市場的兩端,漸漸不再對中價位產品有興趣。
為了滿足品質要「好」、價錢要「省」的消費需求,一場永不停歇的「尋寶遊戲」已經開始。這是真實存在的全球性現象,對於零售業和供應商是刺激的挑戰,但對於中價位商品的製造商來說,如雪佛蘭汽車(Chevrolet)、卡夫食品(Kraft)和李維氏牛仔褲(Levi Strauss)等公司,卻有如死刑的判決書。

「升級」與「省錢」一起來
自二○○二年以來,我從工作中觀察到,消費升級的現象雖然極為明顯,卻只是規模和重要性都更為龐大的「好而省消費活動」中的一項元素而已。傳統的消費性商品市場,逐漸向「消費升級」和「省錢大作戰」兩個極端橫移、不斷凝聚能量,困在平價市場的企業已經看不見前路。
本書可以說是《奢華,正在流行》的延伸作品,加深、拓寬該書探討的範圍,目的有二:第一,幫助讀者更了解中階消費者的消費型態,因為這一群人經常受到企業界或媒體的忽略或誤解,有些經濟學者甚至稱他們為「揮霍無度的一群」,是造成美國貿易赤字的元兇。但我認為,中階消費者是勤奮工作的一群,在為家人和自己的需求取捨時,面對的壓力愈來愈大,花費上他們其實相當精明,卻也免不了無形中增加一些預期之外的債務,或是沒必要的囤積。我衷心期盼,書中所列舉的故事能夠為中階消費者贏得更多社會的尊重和了解。
本書的第二個目的,在於協助企業利用「要好又要省」的現象來淘金,避免被市場淘汰。我們在消費者的故事裡穿插有趣的企業故事及相關探討,這當中,有些企業主導了消費商品市場的走向,有些則只能被動地跟著市場走向走。
我衷心期盼,藉由連結消費者和企業的故事,再以大量的數據佐證,能夠帶讓社會更了解消費者,幫助企業擬定適當的經營策略。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rimal Branding -- Create Zealots for Your Brand, Your Company, and Your Future
 
偉大品牌魅力無法擋,能號召狂熱愛好者虔誠相隨,
無論任何領域,想脫穎而出,建立強烈訴求的品牌,是絕對要務。
想要成為名人、想把景點炒成名勝、想為政府樹立形象,唯有先做出品牌來!
作者以多年品牌經驗,拆解出構成偉大品牌的7塊拼圖,
看全球知名企業如何組合品牌核心的7塊拼圖,馬上為優勢加分、魅力加成!

許多成功或知名的品牌,往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碰巧經營出成功的品牌,但怎麼成功的?他們常常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作者韓倫,曾任職美國各大廣告公司,協助過各大品牌的設計,歸納拆解出,組成品牌(或任何形式的信仰)的最基本元素(本書稱為:拼組品牌的拼圖,猶如動物的基因)。這套拼組成千變萬化品牌的拼圖共有七塊,包括:起源故事、信念、象徵、儀式、非我族類、通關密語與領導人。任何品牌,只要能夠齊備這7塊品牌拼圖,自然可以創造吸引人的特質與魅力,在消費者心中占據獨特的地位。
這套拼組品牌拼圖的「七塊拼圖法則」,適用在各種類型的「品牌」,包括各類商品、服務、地點、國家、人物,甚至我們在組織裡的個別單位,都可運用這七塊品牌拼圖,創造特有的品牌精神,產生不一樣的歸屬感。具備完整7塊品牌拼圖的品牌,便能夠創造強烈的品牌魅力,就像創造一門信徒眾多的信仰。

找到品牌拼圖之前

我坐在某大全球企業的會議室,窗外光禿的樹叢間已見春天花朵綻放,南歸的雁群排成V字飛過明朗天空。清道夫正在清掃冬天的落葉,會議室裡的那些人卻個個汗流浹背。
困擾他們的依舊是同樣的問題。這些人投入大筆廣告和行銷預算,希望為品牌加分,卻無法達到管理階層的要求,甚至無法符合自己的預期。 
負責的執行副總裁重複他的疑問,大家面面相覷,副總裁清了清喉嚨。 

 「說出你們的想法。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成為像耐吉、蘋果或可口可樂那樣的大品牌?你們究竟有沒有把握可以找到答案?」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New Brand World— 領導品牌八大核心精神

球鞋+咖啡的試煉你跟大多數讀商業書的人一樣,或許你已經非常熟悉諸如企業再造(corporate reengineering)、企業流程改進(process improvement)、以顧客為中心(customer centricity)以及一對一行銷,這類令你坐立不安的議題了。最近,你可能又因為部分網路天才大膽宣告傳統企業模式之死,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大眾行銷之死,而出現許多想法。
今天這番騷動,並非由全新的企業經驗引起,但這類經驗向來超出所有企業的策略範圍。這是一種廣泛運用卻未受定義的組織原則,足以塑造並引導所有企業的運作;最重要的是讓公司知道該「如何」運作。我指的就是建立品牌,只要品牌建立的過程順利,公司就能面面俱到。沒有任何公司經驗可以逃離這項原則的檢驗。

品牌新世紀
雖然行銷部門和總裁都必須分擔鞏固公司基地並邁向成功的重責大任,但建立品牌的責任卻比行銷部門,甚至總裁擔負的責任還大。建立並維護卓越品牌是每個人的責任,總裁也不例外。
品牌已存在幾百年,此時又冒出來攪亂一池春水的理由如下:
一、有史以來,我們首次面對這麼多急於從市場脫穎而出的產品、服務、公司和品牌,爭相表現各自的獨特性,更期待受到人們喜愛與追逐。同時,大家苦思追尋令人滿意的方式,想解決產品、服務缺乏顯著差異的問題。若想解決這個問題,光靠在舊有的行銷方式上拋擲大量資金是不夠的。即使散盡全世界的錢,也買不到愛和信賴,這需要靠時間來展現你的作為,贏得他人的信賴與愛。全球最受喜愛的品牌,例如星巴克(Starbucks),在傳統行銷活動上的經費幾近於零,但是星巴克的員工卻深知如何表現。透過員工訓練、福利及企業文化呈現的整體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同業。了解自己品牌的價值、使命、存在的理由,並讓品牌契合企業的一舉一動,整個組織在任何環境下都會知道如何適切表現。行為加上品質,假以時日就可以建立起信賴。廣告的用處就是協助鞏固「已經是」事實的事實,而非協助應該成為事實的事情。

二、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不再是有形的東西。工廠、卡車、倉庫、原料、員工,甚至宏偉的企業總部大樓,都不再是企業成功的標記。這些曾經可以誇示的實體,現在都變成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或表現疲弱的資產,沈重地掛在許多公司的肩上。今天,除非有十足把握,沒有人會想擁有一家工廠。像生產Visor PDA的翰信公司(Handspring),2001年預計以400名員工創造4億美金的營業額,初創情況與耐吉(Nike)類似,一開始根本沒有想過要建立自己的產品。相反的,翰信把資本投注在有最大回收率的領域上:創新的產品設計、工程、行銷以及品牌定位;這些領域以長遠的眼光來看,獲利更豐。翰信把所有製作與配送外包給比自己更有效率的專家處理,因為這些專家「只」做那些事情。
企業還有一項價值高出所有實質資產的無形資產,就是無法輕易外包製作的「品牌」。如果翰信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除了追求生存,更要成功,不僅必須把產品有效外包,還必須變成一個卓越品牌這過程比外包一項電子零件更複雜。

三、不論現在或未來,大型企業尤其會面臨愈來愈多的壓力,其中一項來自「企業的國民責任」,我稱之為「運用企業的超人力量做好事」。企業必須更人性化。在品牌新世界裡,不尊重這種基本社會動力的公司,將愈來愈難生存。

從球鞋與咖啡發跡
我非常幸運,曾在耐吉與星巴克這兩家上個世紀發展最快的品牌下工作,並曾在關鍵時期擔任主要的行銷策略職務。十多年來,我跟一群卓越熱情的人一起工作,他們專心致力於再造球鞋與咖啡這兩樣已經被遺忘的大宗物資。我盡最大努力,把這些產品塑造成更有價值、與消費者更息息相關、更令人興奮以及更值回票價的經驗。1987年到1994年,我努力提升耐吉的全球廣告,這或許是一個人在世界上所能得到最好的工作之一。1987年的耐吉雖然是個規模較小的公司,比起十年後的一百億營收,當時年營收只有8億美金的耐吉,卻十足像個裝了火箭的小犢。短短幾年內,就從業界第三大品牌躍升到龍頭位置。這一路上,也新創了許多有效行銷的模式。
1995年,我用球鞋換了咖啡,並在泡咖啡的烏托邦(Brewtopia)中擔任星巴克的行銷執行長,度過了三年高濃度咖啡因的時光。我在星巴克的野心相當公開:建立另一個全球性的優秀品牌,這次展露身手的地方是沒有大眾行銷支援的連鎖零售業。這可不是個小挑戰。但是我的努力有了回報。
在耐吉及星巴克兩家公司工作時,常常發現自己被誇大的理論、指導方針、個案研究,甚至終生獻身學術與實務的管理顧問信奉的「品牌不變定律」,搞得頭昏腦脹,提不起興致。這些道理通常錯的比對的多。要了解一家公司可能相當困難,特別像耐吉這種低調的公司,即使從內部了解都不容易,更何況是外人。至於星巴克,除了在乾淨、明亮舒適的環境,快速送上一杯中杯的雙份去脂拿鐵外,這個品牌還包括其他許多東西。品牌是複雜的玩意兒!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ading Up

「一塊好巧克力,勝過二十二根巧克力棒!」奢華正在平民化、「民主化」,只要「值得」,就可以「奢華」。中階市場消費正在萎縮與升級,商品或服務只要夠「感性」,消費者便以「理性」寵愛自己、增進情感、探索及自我宣示。

Trading Up(消費升級)已成為生活中的既成事實,反映全球重要的消費行為轉變。越來越多「中產階級消費群」,寧可在生活上省吃儉用,而將大部分的收入花在自己認為值得的「新奢侈品」上,然而這些「新奢侈品」,並不全然是傳統頂級且「貴族專屬」的奢侈品,而是一些較平價品有知名度、品牌形象良好、品質優且能凸顯使用者品味的商品或服務,即使定價都比平價品貴一倍以上,銷量及利潤卻也遠超乎平價品。此消費現象顯示,原本的中產消費市場逐漸瓦解,消費漸呈兩極化,且越來越多人,只要他們從情感的角度認為很重要,而且就品質、性能和吸引力來說,都具有顯而易見的價值,便願意花大把銀子來換取!然而他們對那些不具情感重要性的商品,卻專挑便宜貨。

本書主要探討三個主題:是哪些財務和情感上的壓力以及社會力量,使人們選擇這些平價奢侈品呢?要具備哪些優點,才夠格被大眾稱為高價位商品或服務?既有的生產者,該如何創造成功的平價奢侈品牌?在《奢華,正在流行》中,世界級的顧問和研究人員探索以上問題,說明公司如何創造優質品牌,並吸引廣大市場的消費者注意、追隨。未來,品牌、品質、品味才是異軍突起的關鍵!

 

當奢侈品取代必需品

正當我們最後一次潤飾本書時,美國剛好對伊拉克宣戰,消費者信心也跌落至十年來的最低點。儘管許多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的夥伴支持我們的研究,卻也擔心我們對新奢侈品的見解,以及對中階市場消費者如何重新定義這類商品的想法,可能與當時的情勢脫節。其中幾位或許會想,我們的思維不知是否符合BCG在經驗曲線、成長分享矩陣與時間導向競爭等三方面眾所周知的看法。我們所寫的,是商業界運作模式的基本面?還是在報導一時的熱潮?

部分問題來自「奢侈」這個詞本身。對某些人而言,「奢侈」代表無足輕重,奢侈品等於非必需品,跟推動經濟的槍砲和奶油完全不同。正常人根本不需要奢侈品,而是需要必需品。所以,我們不再使用「奢侈品」來闡述我們的想法,而是著手描述消費者正在做的一件事:「消費升級」(trading up)。我們將探討美國兩千五百萬個家庭,挾數十億可供支配的消費力,正虎視眈眈地注視一種新層次的財貨或勞務,這些事物的花費高於傳統產品,有時還高出甚多,但似乎為這些消費者帶來更多價值,尤其是情感價值,他們在消費的同時也提高自己每花一塊錢的影響力。

以上內容令BCG夥伴們興致盎然,尤其我們所處的經濟體系,不時會將喪失定價能力和成長泡沫化等消息,做為工商頭條。話雖如此,BCG的夥伴們還是不相信如冒險、安全、表達自我等益處果真存在,且可持久。於是我們找到書中所提幾家公司第一季的成績單,結果證明我們的想法是對的:有一個重要的新策略將把市場重組為兩極化。在時運不濟仍交出亮眼成績的消息,不容你我忽視。
BCG的夥伴們也對新玩家的競爭方式有興趣。套用BCG的講法,玩家們是在「破壞妥協」,他們破壞許多行銷傳統規則,顛覆定價、促銷和產品開發等早該被顛覆的規則。
書中真正的明星,是美國中階市場的消費者,也是人口統計學家喜愛的消費族群,因為他們是如此容易預測與辨識,而他們的容易滿足,也足以成為企業的依靠。不過,中階市場的消費族群正在消失中,這些消費者愈來愈傾向選擇性地多花點錢,換取更好的新產品和服務,也願意在某些方面省吃儉用,以便攢夠錢買高級品,而在此過程中,也為原本死氣沈沈--BCG的講法是「膠著」--的市場,帶來創新與成長。
我們將告訴你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除非你身為菁英份子,相信唯有富者才應該來趟郵輪之旅。再不然你可能是個潔癖,認為狗食就只能給狗吃。但是,連這些心存疑慮的人,都得認同某位女士說的話:「一塊好巧克力,勝過二十二根賀喜(Hershey)巧克力棒。」
即使如此,社會評論家堅稱「消費升級」是股負面力量,導致許多消費者不知自己是對是錯。儘管我們承認社會評論家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但我們仍相信從基本面來說,這趨勢並不是受信用卡債務、病態消費或一味仿效所驅使。新奢侈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雖愛他們的產品,但也了解自己的極限。
事實上,奢侈品的重新定義與社會現況再貼切不過,因為那是人們對社會加諸己身的階級化與區隔化的抗拒。在美國,年收入逾五萬美元的家庭,已形成一股強大消費力,使美國成為最早也最快進入新奢侈品市場的國家,也因此為美國帶來相對其他國家的競爭優勢。
這也是全球性的故事。《紐約時報》報導日本離婚率上升,尤其發生在較年長的女性。這些女性似乎正採取約會等不同以往的步驟,重新和社會接軌,她們願意在自己身上花錢,重新探索、開發自己的生命。這群婦女在極傳統的社會中,擁護個人主義、物質主義和追求個人幸福的「怪異」概念,並改寫「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老掉牙觀念。新奢侈品是全球性的,而且將會持續好一陣子,而它所推動的強大財務與社會力量,也將歷久不衰。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黃世嘉

出版日期:2007 年01 月 08 日


 
前言 北歐到底有什麼魅力?

北歐,沒有太多人造訪過,更沒有多少人曾在當地居住;當然,也少有人會拿北歐的尺規回頭衡量、規範自己。我的人生中剛好出現了這個別人沒有的機會。正因為這樣,我決定讓這個體驗跟學習更具體、深入一些;因為,我認為透過與他人分享,或許能讓我這段經歷產生更大的價值。

上大學時,我趕上了Netscape時代,在通識課程中學寫網頁設計語言HTML;現在看來平淡無奇的網頁,當時卻引起全班無數的驚呼與讚嘆。畢業前,我選修了策略管理與電子商務課程,有幸在出社會之前,多了解了一些世界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網際網路這方面的展望。

還記得,當時股市衝上萬點,每當管理學院一下課,公共電話亭外總是擠滿學生,等著排隊下單(當時還沒有多少人擁有手機)。外商與本土知名企業紛紛到校園徵才,這般充滿樂觀氛圍的台灣經濟,給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自信的開始。

只不過,這樣的環境其實已在悄悄轉變。產業外移、人才外流,社會價值也遭遇挑戰。就在這個轉變的時刻,因緣際會,透過國際商管學生會(AIESEC,註:AIESEC是法文全名的簡稱: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Etudiants en Science Economiques et Commerciales,英文名稱為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在台灣教育部登記的名稱為「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經濟商管學生會」),我得到挪威軟體公司 Opera Software 的工作。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很幸運地與來自十八個國家的人並肩工作,藉機了解各國文化在職場所展現的不同面貌,並且分享彼此在異地工作與生活的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透過這樣的經歷,我因此能夠用一個比較寬廣的角度,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體驗。

透過這段難得的北歐工作經歷,與其說我因此學到新科技跟新觀念,不如說是學到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至少,它的遙遠與陌生,打破了我原本非常單一的價值觀。例如,我是在北歐生活之後,才發現自己在台灣的二十幾年,受美國與日本的文化影響甚深卻不自知。

北歐的人民不超時工作,看重享受生活勝於發展經濟,大家的生活卻能如此愜意自在;不僅國家富有、男女平等,人民對政府也相當信任。某個程度上,它最接近我腦海中的社會主義理想國。

「工作時有效率、有方法,原來可以完成更多事,並且還能早早回家!」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杰希嘉

出版日期:2006 年10 月 31 日

 
【無論如何都不能缺少的風衣】
說來很吊詭,當坊間的時尚雜誌或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某一類時裝之所以在某一地造成流行時,話題的焦點總是繞著品牌、設計師、價格、與款式,甚至某位名人曾經在某個公眾場合穿在身上亮相這種過分到極點卻一點兒也不必要的外圍因素打轉兒,而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因素——天氣,卻往往最被忽略。

就以巴黎來說吧!雖然四季分明,但是早晚溫差頗大,再加上季節轉換期間,一日之內的天氣變化委實詭譎莫測,有時前一刻還陽光普照,一旦突然下了場雨,立刻變得冷颼颼,尤其天色轉暗之後,涼意頓時襲來。從巴黎男人總是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巴黎的天氣就像是巴黎女人的脾氣」,就可以窺知一二。因此一件輕巧擋風的外衣,對於生活在花都來說,實用性往往凌駕其他外在因素,只要帶著一件這樣的輕便外衣出門,幾乎可以應付各種天氣變化。

況且,巴黎是一個非常適宜步行的城市,喜歡走路的巴黎女人也絕非那種喜歡成天躲在室內的「蒼白物種」,露天咖啡座、公園、河畔、每一處街邊的長椅上,都可輕易瞧見她們與自然的接觸;而衍生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壕士兵外套的「風衣」(trench),也就因為其擋風、防雨、保暖、深口袋、輕巧、俐落又好搭配的多功能特性,儘管最初是由布列顛跨海而來的軍裝,如今不但成為巴黎女人外出時最信任的好夥伴,經由她們的巧妙搭配,陽剛的銳氣沒有了,俐落的帥勁保存下來,還加入了那種花都女性獨特的「女人/女孩」性感可愛氣質。是有不少巴黎女人屬於那種拒絕內衣的胸部解放主義者,也有一些巴黎女人從來都不穿高跟鞋,不過,一旦講到風衣這玩意兒,「每個巴黎女人至少擁有一件」卻絕對不是誇張的說法;從蹣跚學步的小女娃娃到八、九十歲的老太太,風衣都有可能在她們身上出現;巴黎女人對於風衣有著極強烈的依賴感。

《資訊盒子.美麗也要有智慧——風衣(trench)》
提到「風衣」(trench/trench coat),就不能不提到Thomas Burberry這位英國人,以及Tielocken這款軍衣了。

一八五六年,布商學徒出身的Thomas Burberry在英國的罕布夏(Hampshire)開設了一家專門販賣戶外服裝的商店,一八七九年研發了可抗惡劣天候的防水斜紋布軋別丁(gabardine),並於一八八八年取得專利權。一八九一年,Burberry的總部於倫敦成立,之後並應政府要求以軋別丁來替英軍縫製一種稱為Tielocken的軍服外套,用於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二年的波爾戰爭(Boer War)。一九○四年,Burberry正式註冊了知名的騎馬武士(equestrian knight)商標,武士持著寫有代表Burberry的B字盾牌與旌旗,而旌旗上,代表「前進」的Prorsum拉丁文字樣,如今也成為Burberry設計師Christopher Bailey揮灑創意的時尚系列名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Burberry再度成為英軍戰服的設計與製造者,為了因應身處壕溝(trench)的士兵需求,將原本的Tielocken加以改良,在雙肩部位分別加上可別有徽章與階級識別的扣帶,上背部多縫上一層保暖的坎肩,腰部設計了可掛軍用品的D字腰帶,從此,此款「壕溝軍用大衣」(trench coat)的完整面貌終於出現,戰後,也成為世界流行的風衣典範。

至於目前眾所皆知的Burberry四色格子圖案,則是於一九二四年首度用於風衣的襯裡。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The Usborn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rt
什麼是現代藝術?
What is modern art?
現代藝術可以是任何東西,舉凡一幅精巧的油畫、一個正在溶化的雪球、或是一間燈火明滅的空屋,這些都可以被稱為現代藝術。令人驚訝的是,遠在1850年代,人們即以「現代藝術」這個名詞來描述藝術。它聽起來感覺好像不是很現代,但是卻被當時的藝術家,以一種十分激進的方式,重新去思索他們創作的目的與觀念。

表現風格大不同
幾世紀以來,多數的藝術家嘗試在畫布上創造出一種真實的錯覺,就是所謂的3D(三度空間)的景象。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後,這種單一的創作表現開始有了改變──部分原因來自於1830年代發明的攝影術。在這之前,人們依賴藝術家來捕捉事物的外觀,然而一旦攝影可以達到這項要求時,有些藝術家就覺得他們應該轉而做點不一樣的東西。並且以往許多藝術家都是由有錢人資助支援,依照他們喜好的主題來創作作品;然而這種現象到了十九世紀時也有了轉變。藝術家開始先創作作品,然後才銷售,也因此給了藝術家更多的自由空間來實驗。

以作品「空幻」◎1和「桌上的吉他」◎2二件油畫來做比較說明:二幅畫作都是靜物畫,都在表現物件的配置,或者說一種靜物的排列,這是傳統的作畫主題;然而,在這兩幅畫中,其差異點卻遠比相似點來得明顯多了。

強調作品原創性
多數人都以藝術家的繪畫技巧來評論藝術的價值──所以他們對於繪工精細、栩栩如生的繪畫作品如「空幻」,就比實驗性作品如「桌上的吉他」來得有印象多了。但是,對現在許多藝術家來說,原創性遠比技術性重要多了;骷髏頭或許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是吉他的簡單形狀和鮮活色彩,讓「桌上的吉他」更具吸引力與創新的想像。

這……是藝術嗎?
在今天,藝術是如此地強調原創性,也因此當藝術家不斷去挑戰我們所認知的「藝術」界定時,也就不讓人感到太過驚訝了!今天當你去參觀一間畫廊,你可能會看到一幅全然泛白的畫布、一個瓶架、一排小圓石、一個漢堡形狀的巨大墊子、或是宴會後留下來的一堆垃圾等等。這些對你來說算是藝術嗎?「藝術」原意指的是「由人創作」的東西,但是上面提到的這些東西,根本非藝術家所創,有些東西也只不過是被藝術家發現而已。你根本不預期自己會在畫廊看到這些東西。難道就因為在畫廊看到它們,它們就因此而成為藝術了嗎?

新視界的震憾
許多的現代藝術作品都故意弄得很新奇嚇人,為的就是要讓你吃驚,並促使你從新的角度看事情。但是,當你對這些現代藝術作品仔細觀閱後,又會發現它們常常是我們所熟悉的舊主題。就像作品「在人類心中,對死亡的物質不可能性」◎3所示,英國藝術家赫斯特(Damien Hirst, 1965-)(→P83)因為將死去動物作為作品而聲名狼藉,他想要去表達死亡的主題,就像那幅十七世紀的油畫作品「空幻」一樣。那個被保存下來的鯊魚,就像那被畫出來的骷髏一樣,都是要讓我們去聯想到死亡。但是,就因為它看起來如此地鮮活,以至於無法接受它真的死亡了──就像赫斯特的作品標題所示:「在人類心中,對死亡的物質不可能性」。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美的覺醒: 蔣勳和妳談眼 耳 鼻 舌 身
 
在整理我們聽覺記憶的過程裡,我一直希望能夠將很多愛音樂的朋友,從音樂的世界不斷地擴大到整個自然的領域,比如去聽聽潮水的聲音,去聽潮水滲透在沙地裡面,慢慢一點一點消失的那個聲音。

我住在海河交界的地方,朋友們可以從我的窗口聽到漲潮那種壯觀的聲音,因為海水湧進河口的時候,一波接著一波,潮水的聲音十分清晰。

有些跟我很好的朋友,已經知曉不同季節漲潮的大概時間了,會很調皮地在那個時間點打電話給我,明知故問地說:「現在漲潮對不對?我要聽聽潮水的聲音。」於是我將話筒放在窗台上,朋友們的確可以聽到洶湧澎湃的漲潮聲。

可是,退潮的聲音就無法透過電話傳給朋友了,退潮時非常安靜,潮水一邊退離岸邊,一邊滲透進河灘的泥土跟沙地裡去,聲音非常細微。

通常這時候,不管在畫畫或者是寫作,我都會暫停下來,坐在窗台上看著後退的潮水。你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景象,就是潮線──水面上有一條弧形的線,線的一邊是藍色海水,另一邊是黃色河水,慢慢地慢慢地這根潮線一直退出河面,回到海裡去。當潮水退去河灘地又重新露出來,原本躲在泥洞裡的招潮蟹,也紛紛出現了。那是一種很小的螃蟹,兩個螯一大一小,在退潮時刻,就從泥土洞裡爬出來。接著一隻一隻白色的鷺鷥會靜靜降落在河灘地上覓食,招潮蟹剛好就是牠們的食物。

對我來說,退潮的時刻是一個畫面,也是奇特的記憶。

其實原本我以為退潮是安靜無聲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覺得聽到了退潮的聲音,就是水在沙地裡慢慢滲透、退走,一種非常非常安靜的聲音。這時我才感覺到所謂的「潮音」,不論漲潮或退潮,那潮水真的是一種聲音,而這個聲音,也竟然會變成你心靈上的聲音。

許多宗教都認同潮音,覺得潮音可以帶來對心靈的啟發。而當聽覺的世界擴展到大自然這個層面的時候,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那個記憶,重新回到我們的心上,我們感覺到:原來聲音的力量如此驚人,它真的無所不在。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