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Back -- Reaping the Rewards of Innovation

創新怎麼變成現金?

今天,不管公司規模大小,或屬於哪種類型,都面臨一項非常急迫的挑戰,就是如何創造新商品或服務,然後從中獲利。

本書由波士頓顧問公司合夥人詹姆斯.安德魯(James Andrew)與哈洛德.賽金(Harold Sirkin)合作完成,兩位作者提出一套新思惟架構,幫助企業執行長與經理人思考,當創新成為企業生存的必備條件時,領導人該怎麼辦?企業領導人應該要常常問自己這些問題:「該投資多少錢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新的產品或服務多快才能上市?」「多久才能達成理想的回收價值?」「要保持、建立新產品或服務,又會有多少的額外投資?」

本書提供嚴謹的設計與測試方法,讓讀者了解,儘管創新的終極目標是實質的現金回饋,但終究難以直接達成,有時反而是以現金、知識、品牌、關係與組織等五種方式,直接或間接達成。因此,執行長或經理人就得細心經營,讓這種創新獲利方式保持均衡狀態。

安德魯與賽金都擁有20年以上顧問經驗,協助遍布世界如消費性產品、銀行、製藥商、服飾業、電信服務公司、軟體公司、醫療服務、食品製造商、非營利組織等公司,達成以創造新商品與服務的挑戰。作者歷時兩年,訪問數百位執行長、創新導向的領導人,以及波士頓顧問公司的研究資料,整理出的專業知識與見解。對於那些正面臨創造新產品或服務,以及接受新專案的個人或企業來說,具有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切實好用。提供的決策與行動清單,能讓企業創新活動獲得最高回饋。書中那些因不斷創造新產品或服務而受惠的企業,不但能為公司與員工創造許多契機,甚至恩澤其他企業與員工及股東。

快快把握創新的獎賞

幾乎每家公司都一樣,創新最大的挑戰不是缺乏構想,而是能否妥善管理

創新,讓公司投資的金錢、時間與人力獲得期望的回收。大多數創新都沒能達成投資報酬,沒有得到足夠的收益。所謂收益,就是在規畫的時間內,得到期望的現金收入。企業投資在創新上,創造出新的事物,迅速又直接地產生現金收入,這就創造出勝利的形勢,尤其是收益超過預期時。這時候,企業手上就擁有「熱門」的新東西,無論這東西是產品、服務、規格、營運模式、顧客經驗,還是任何新東西。

但是,不見得所有型態的創新都能賺錢,甚至很少能夠立刻就有現金收入。投資創新與現金收益總是會有時間落差,足以讓公司與領導人感到緊張,擔心「會不會根本沒有現金收益」?其他型態的投資(尤其是像工廠、機器或新貨車等有形資產),公司通常可以精確計算現金收益,但是,創新與廣告等其他形式的支出一樣,比較不容易預測或評估投資收益。

創新程序產生的現金收益,有時候是間接的,使得事情更加複雜。這種效益不是來自發展特定產品或服務,而是提升日後公司創造現金收入的能力。這些間接的利益確實存在,不過很難精確掌握,像是:
■知識 創新程序一定會產生知識,有些知識可以創造收益。
■品牌 創新可以提升品牌,吸引更多顧客,收取更高費用,現金收入當然增加。
■關係 創新可以創造超強的合夥與結盟生態系統,聯手以各種方法善加利用優勢地位,謀取最好的收益。
■組織 大家都喜歡到創新的組織工作,因此可以吸引最優秀的人才,至少可以吸引最有創意的人。以最低成本擁有最好的人才,當然就可以賺到更多現金。

創新的風險
對經理人來說,創新的基本挑戰在於達成現金收益目標。經理人管理創新程序時必須體認,有可能直接又迅速就得到收益,但也可能得等待一段時間,而且還不確定有沒有收益,或者只能透過其他產品與服務間接對公司產生貢獻。

要達成收益目標,公司必須全面管理創新程序,仔細考慮如何投資在創新上。同時,企業也必須清楚了解自己選擇的創新企業營運模式,慎重統合與領導組織以達成收益。

另外,企業也必須接受的是,創新比其他的企業策略風險更大。風險有三種:技術、營運與市場。如果新的產品與服務有技術上的缺失,或是組織無法將產品商業化,或是市場接受程度不如預期,公司就很有可能無法達成預期收益。

許多公司設法盡量消除風險,建立嚴謹周密的程序與核准創新的機制。管制當然有其價值,但是大致而言,不肯面對風險不是造成程序僵化,就是員工短視近利,所以這些公司不會有什麼偉大的創新。有些公司則是太過於樂觀,任意承擔風險,結果付出代價。企業必須學會了解風險,如何分析與評估風險,以及管理風險。企業更必須了解,尋求成長最大的風險,就是完全不願承擔風險。

如果企業能理解這個道理,並且以這種方式來管理創新,就能創造出新的產品與服務(以及改善程序、了解顧客、更新營運模式與其他型態的創新);獲得收益之後,就能提升公司繼續成長興盛的能力。否則企業就平凡無奇,沒有特殊的定位,也沒有競爭優勢,當然也不會有現金收入。

從我們的實務經驗及每年的調查結果可以清楚看出,許多企業無法達成他們期望的收益。這項年度調查是由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與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所做的「資深主管創新之調查」,最早是由波士頓顧問集團於2003年所進行的。

最新的調查是在2006年4月完成,共有63個國家與各重要產業的1,070位主管,回答了問卷上的19個問題。最重要的發現是,48%的受訪者說,他們不滿意投資創新所得到的結果,而且不滿意的理由五花八門。以下略舉數端:「對於新產品的好處,我們估計得太高。」
「我們同時做太多事情,無法全部做到。」
「我們進入市場的時機太遲。」
「我們沒有適當的人選或能力。」
「我們心態有問題。」

這些問題和調查所收集到的其他問題,都與管理、能力、標準、心態、決策、領導有關。很少有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問題是因為缺乏有創意的構想。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近幾年來創意與構想頗受重視,包括產生構想的實際方法、創意的重要性與發明的角色。

 

創新能產生幾種利益?

創新收益就是現金,一般人也常把收益的重心放在現金收益上,反而忽略了創新有可能創造的「非現金收益」:知識、品牌、關係、組織。這四種其他非現金利益,雖然是間接或必須等待一段時間,不過仍有潛力能夠賺取現金,確實能夠創造效益,且影響更為深遠。

獲取知識
公司在創造新產品與服務過程中,總是會產生知識,像是專利、版權、交易機密、行規,以及其他智慧資產。
獲取知識要付出時間與金錢,但是也能創造價值,對收益有貢獻,甚至可以應用在其他方面,不限於特定或目前的產品。知識往往應用在其他新產品與服務上,或是當作產品銷售或授權他人。管理階層必須根據這項知識對於目前與未來的收益有多少貢獻,再決定要投資多少金額。
企業成立專案,多數是為了知識利益,而不是為了直接產生現金收入。例如,索尼開發的電子狗「愛寶」(AIBO),主要是為了更了解機器人學(Robotics)。

提升品牌
如果大家都認同這是一家創新的公司,就可以提升並強化企業品牌。有了創新的形象,企業就能與夥伴、供應廠商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顧客更願意接受新的產品與服務,也更願意付較高的價格,這些都對收益有幫助。
2002年,LG在美國市場推出容積26立方呎的鈦金屬「網路冰箱」,售價8,000美元,不但有電腦功能、乙太網路連線,冰箱門上還有15吋的LCD電視,屋主可以用來查看電子郵件、上網、看電視。當時的LG被認為是低檔商品的供應廠商,品牌名稱叫做「金星」。新冰箱很受歡迎,雖然電腦冰箱的市場很小,但對LG來說那不是重點。LG總裁李英河對我們解釋說,網路冰箱對於LG品牌幫助很大,「我們進攻高價位市場時,大家都很驚訝。現在,大家認為LG是年輕又創新的公司。」結果,LG不僅提升了美國市場的占有率,也能夠在高價位市場區隔競爭。從創新中提升品牌,就能增加現金收益。

強化關係
創新的公司往往能與產業生態夥伴創造特殊關係,這些夥伴包括顧客、供應與合作的廠商、通路、投資人與股東、媒體、分析師、管理者。
這些關係帶來許多好處,對現金收益很有幫助。例如,供應廠商與夥伴比較喜歡創新的公司,因此交易與合作時會先考慮到你們公司,讓你比競爭對手更有機會談到較好的條件。創新的公司在零售上也容易取得獨家地位,因為比起非創新的公司,他們的曝光率較高、商品擺放的位置更好、銷售數量更大。創新的公司可以創造出生態系統關係,得以建立市場標準。例如,杜比實驗室(Dolby Laboratories)與專業的錄音市場密切合作,發展出突破性的降低噪音系統。這種專業的結合,讓杜比能在降低噪音系統的消費者市場建立技術標準,為公司帶來龐大的現金收益。

活化組織
比起其他公司,創新公司更能吸引並留住特殊技能的人才,讓這些人以個人、團隊或領導人的身分,創造新的產品與服務。他們以有效率的方式管理創新程序,並且創造較高的收益。
公司創造新的產品與服務,有時候其實是為了組織內部。2002年,生產「山繆亞當波士頓啤酒」(Samuel Adams Boston Lager)的波士頓啤酒公司(Boston Beer Company)推出「烏托邦」(Utopias)啤酒,是全世界酒精濃度最高的啤酒,高到令人難以置信的25%。創辦人吉姆‧柯克(Jim Koch)指出,這項新產品為公司帶來新的活力,並且協助波士頓啤酒公司創新組織,繼續創造其他新產品,也創造現金收益。柯克說:「這項產品或許能夠賺到錢,但更好的效益卻是,員工研發出前所未有的產品,讓他們感到很驕傲。我們公司很注重耐心與自豪,一向不以現狀為滿足,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創新有幾種營運模式?

創新的營運模式,決定了構想如何商業化與實現。由於公司與生態系統的夥伴所選擇的活動不一樣,現金、間接利益與風險的分配方式也不同,所以每種模式都有獨特的方法,與「先下手為強」或「急起直追」之類的策略不同,也不是「聯合投資」、「策略結盟」之類的所有權結構,不過可以和這些策略搭配使用。模式的範圍超過新產品研發或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但是這些都涵蓋在模式之內。創新的營運模式有三種:整合(Integration)、協調(Orchestration)、授權(Licensing)。

大多數創新的大公司,如今都以不同的組合使用這三種創新的營運模式,尤其是公司有多種產品組合,只要企業與市場狀況許可,他們就會改變模式。

不過,也有許多公司還在使用先前的模式,沒有仔細選擇對新發明最好的模式。他們只是套用往常的模式,別人正在使用的模式,或者目前對他們來說最容易借用的模式。結果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現金收益或是間接利益,因為錯誤的模式不適合創新,也可能因為他們無法管理執行。謹慎選擇模式是很重要的,因為創新模式對下述三種影響收益的因素,有很重大的影響:
■成功達成回收的可能性
■收益的金額
■商業化時各部門如何分配收益與風險

每種創新營運模式都各有優缺點,要選擇最適合構想本質、公司能力、可用資源的模式,也要考慮各個模式會如何影響現金曲線因素與間接利益。

整合者
整合是最常見的創新模式,而且一直都是主流,整合者「擁有」並且「管理」整個創新程序。公司走整合路線的最主要理由,是想要嚴謹控制影響現金或重要間接利益的四S因素,或者公司要自己保留這些利益。不過,追求更高的現金回收或是間接利益,風險當然也會更高。
公司也會為了特定的營運理由而採取整合,像是必須嚴格控制品質或快速進入市場,卻無法倚賴夥伴供應關鍵產能或在期限內完成,或是公司必須密切掌握產品的相關知識。
雖然許多公司選擇整合,是因為希望嚴格控制創新程序,不過成功的整合需要世界級的技巧,像是生產、行銷、銷售,以及真正跨功能的合作。整合者非常可能在某個程序失控,或者完全失敗。

協調者
協調者控制與管理創新的每項因素,但不會全部都自己執行。如果公司缺乏創造新產品的能力,而且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希望自己擁有這種能力時,就會採取協調模式。協調比整合有彈性,因為公司不必花費心力在人事、資本設備、組織結構或市場等,這些在產品或服務生命週期可能必須改變的地方。公司必須改變思維或從外部注入構想時,就會採取協調的創新模式。在創意發想階段,大多數企業採行的協調形式是「開放」創新。
協調需要的投資通常比整合少。協調者可以只貢獻自己部分的資產與能力,多多利用夥伴。例如,許多汽車業的原始設備製造商(OEM),將設計與生產活動交給歐洲所謂的「改裝車廠」(coach builde r)。像芬蘭的維美特(Valmet)、奧地利的馬格納‧斯泰爾(Magna Steyr)、義大利的賓利法利納(Pininfarina)、德國的卡曼(Karmann)等公司,讓他們承攬部分的設計與生產活動,以降低原廠的成本並減少管理層級。這些公司構成的生態系統,有助於汽車業的協調模式。
管理協調和管理整合很不一樣,因為協調比較像是合作的關係,而不是階層的關係。

授權者
雖然協調與整合是最常用的創新營運模式,不過授權也快速成為大家愛用的創新回收方式。授權者是新產品與商業化構想的原始擁有者,但是真正實現的人不是他們。即使如此,有些授權者還是會明確規定如何使用他們的智慧財產,以確保品質與績效達到一定標準;如果涉及品牌名稱,也要確保品牌的一致性。在這種情況下,授權者好像是「出租」營運系統給獲得授權的人,省掉把這個構想推上市場所要付出的成本與努力。有些授權者與獲得授權的人發展出密切的關係,可以善用新知識實現構想,並且應用到進一步的改善上。
生物科技業與資訊業的技術改變非常迅速,風險也很高,所以也最廣泛利用授權來創新。精明的企業認為,授權是改善現金曲線的方法,也是利用稀有資源更好的方式,又能運用其他公司的能力。例如,杜比實驗室謹慎選擇授權,在某些聽眾心中建立強大的品牌形象,獲得巨大的收益。2005年杜比公開上市,初次公開發行交易的第一天,就為創辦人創造將近5億美元的現金,證明授權也可以很賺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