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黃世嘉

出版日期:2007 年01 月 08 日


 
前言 北歐到底有什麼魅力?

北歐,沒有太多人造訪過,更沒有多少人曾在當地居住;當然,也少有人會拿北歐的尺規回頭衡量、規範自己。我的人生中剛好出現了這個別人沒有的機會。正因為這樣,我決定讓這個體驗跟學習更具體、深入一些;因為,我認為透過與他人分享,或許能讓我這段經歷產生更大的價值。

上大學時,我趕上了Netscape時代,在通識課程中學寫網頁設計語言HTML;現在看來平淡無奇的網頁,當時卻引起全班無數的驚呼與讚嘆。畢業前,我選修了策略管理與電子商務課程,有幸在出社會之前,多了解了一些世界發展的新趨勢,特別是網際網路這方面的展望。

還記得,當時股市衝上萬點,每當管理學院一下課,公共電話亭外總是擠滿學生,等著排隊下單(當時還沒有多少人擁有手機)。外商與本土知名企業紛紛到校園徵才,這般充滿樂觀氛圍的台灣經濟,給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自信的開始。

只不過,這樣的環境其實已在悄悄轉變。產業外移、人才外流,社會價值也遭遇挑戰。就在這個轉變的時刻,因緣際會,透過國際商管學生會(AIESEC,註:AIESEC是法文全名的簡稱: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Etudiants en Science Economiques et Commerciales,英文名稱為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在台灣教育部登記的名稱為「中華民國大專院校經濟商管學生會」),我得到挪威軟體公司 Opera Software 的工作。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很幸運地與來自十八個國家的人並肩工作,藉機了解各國文化在職場所展現的不同面貌,並且分享彼此在異地工作與生活的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透過這樣的經歷,我因此能夠用一個比較寬廣的角度,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體驗。

透過這段難得的北歐工作經歷,與其說我因此學到新科技跟新觀念,不如說是學到了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至少,它的遙遠與陌生,打破了我原本非常單一的價值觀。例如,我是在北歐生活之後,才發現自己在台灣的二十幾年,受美國與日本的文化影響甚深卻不自知。

北歐的人民不超時工作,看重享受生活勝於發展經濟,大家的生活卻能如此愜意自在;不僅國家富有、男女平等,人民對政府也相當信任。某個程度上,它最接近我腦海中的社會主義理想國。

「工作時有效率、有方法,原來可以完成更多事,並且還能早早回家!」

「窗戶,是每個員工上班的基本配備。老闆的辦公室,居然是全公司最小、最破的一間!」

「挪威斷崖上,經常可以看到小孩恣意奔跑,一旁的爸媽卻不管;甚至會把小孩像拖車般掛在腳踏車後面,在公路上狂飆(台灣的父母把小孩看得很緊,孩童意外卻不知是挪威的幾百倍)。」

這樣的不平衡,一直困擾著我──為什麼別人的生活跟我們差這麼多?為什麼北歐人有辦法這樣閒適過日子?為什麼每次一回台灣,就覺得渾身好像哪裡不對勁?我後來終於發現,原來,真正的 culture shock,起因於模糊的自我認同。
 
 
身為台灣人,我或許太認真、太執著、太同質、太悲情、太自大、太失落,甚至太苦中作樂了!原本的樂觀氛圍消失之後,我不由得陷入了自我省察的醒酒三溫暖。

北歐當然不是個零缺點的地方。然而,它夠純淨,足以讓我們重新校正自己的眼鏡偏光度;它夠偏遠,足以讓我們暫時拋開熟悉的自我限制;它夠智慧,足以讓我們學習如何開發自己的競爭力,尤其是在這個新興、多元的混亂世紀。

北歐體驗大可寫成一篇異國遊記,完全離開紛擾,好像把自己塞進Stax的靜電耳機當中,在噪音中如鴕鳥般獨自享受美聲。但是,我試圖從諸多紛亂的情緒當中,用樂觀的態度,用台灣人特有的進取與創意,來詮釋這些觀察。我只希望,能夠從曾經在北歐體驗的culture shock中,找到自己該有的立足點;或許也能藉此幫助一些跟我有類似困擾的人,找出一條全新的出路。比起美國、日本等經濟大國,此時此刻我們從北歐小國的經濟特色所得到的啟示跟學習,或許會更貼切實際些。或許唯有當我彎下腰去了解另一個文化經緯時,才能發現,自己在世界地圖上的座標慢慢浮現。或許,這是所有台灣人共同的悲哀,但也是你我必須要做的功課:找到自己的定位。

年輕時的這趟驚奇體驗,讓我對未來有了全新的看法。我因而成立了「北歐櫥窗」這家販賣北歐生活風格的公司,並從網路商店擴展至實體店面。我將先進的北歐概念與生活享受,大膽帶進台灣這個喧亂的市場。表面上,這是個開展生活風格商機的企圖,我內心深處卻仍不免揣揣不安,覺得這像是一場實驗;雖不知這將激發什麼樣的火花,卻深信這個嘗試帶來的影響絕對是正面的。

跟許多北歐朋友聊天後才發現,原來,台灣目前面臨的某些挑戰,北歐六、七十年前就碰到了。其實,北歐的魅力不在峽灣森林(台灣過去也有過好山好水,只可惜時至今日已一一沈淪),北歐今日的魅力,是在有心、有志之士的耕耘下,建立制度、努力實現理想的成果。台灣只是直到此刻才面臨十字路口的挑戰。或許,現在才是更需要你我發揮韌性與創意的時刻。

我的觀點或許還不夠嚴謹、觀察也還有些「野火」,我依然決定把這本書寫出來。我重新整理與改寫了之前曾在雜誌專欄發表文章,集結成這本「樂觀的苦旅」;試圖用經濟、創意、文化等不同觀點,詮釋過去種種的生活體驗。承蒙有理想的天下出版社看重這個想法,願意出版拙作,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助益與啟發。

本書名為《北歐魅力I.C.E.》,ICE是雙關字,一方面以「耀眼的冰雪」比擬北歐的無聲勝有聲、冷靜勝激情的慢活式經濟;另一方面,ICE代表Intelligence(智慧)、Creativity(創意),以及Elegance(優雅)的縮寫──這三個面向正是北歐魅力的精髓,本書將依序介紹北歐在這三個層面的魅力何在。
 
 
 
I(智慧篇):滑雪板的人生舞蹈

第一次學滑降滑雪(downhill skiing),是跟芬蘭室友和她的瑞典男友一道去的。一到滑雪場,為了停車,還沒開始學滑雪,就先得想辦法把車開上一個結冰的坡道。我換了檔,打算「一步登天」,結果車子卻失控往下溜,好不容易煞住車,真是有驚無險。結果,還是讓比較有經驗的「瑞典小子」來開(他們都有所謂的雪地駕照),才順利把車停好。

可想而知,那天的滑雪練習讓我體驗了無數次「跌停板」。對初次滑雪的人而言,最困難的一點,就是站上山頭、說服自己向下滑的那一刻,因為在那一刻,必須克服內心的恐懼與對前方的未知。當你第一次從山頭向下滑,可能會認為前方似無止境。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學騎腳踏車的經驗。當時,一個大我三歲的孩子王把他的大腳踏車借給我練習。那輛腳踏車並沒有在後輪旁邊裝上兩個輔助輪,讓我騎上去後緊張得要命,直到摔了無數次,知道最糟的狀況後,才逐漸擺脫恐懼。

就在跌跌撞撞的同時,有個年約五歲的小孩,連雪杖都沒拿,從我身旁呼嘯而過,還對著我露出一抹天真無斜的微笑。雖然只有短短○‧三秒的眼神接觸,卻讓我遭受人生中自學會腳踏車以來最大的挫折。

後來,我看到不少年輕人都在玩滑雪板,似乎比較有趣,於是決定改練滑雪板。在我不屈不撓的反覆練習之下,站著的時間漸漸開始比坐著(或趴著)的時間長了一些,我也開始對它著迷。滑雪板的樂趣,在於它像玩滑板一樣,人側著站在滑雪板上,卻可以恣意擺動,要快要慢要左要右都可隨性發揮。更過癮的是,當你站在雪上,不需要跳、跑,只要保持平衡,稍微移動重心,有點類似單憑念力,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把自己帶到任何地方。

有一次滑得正順,來了通緊急電話,我一邊拿手機講公事,一邊滑下山,還有餘裕跟對方說:「抱歉,請等一下,我得閃個樹!」接著就頭一低、人一蹲,滑過一個小樹叢。那種感覺真的很讚!

但是我更深的體驗是,滑雪是成長與冒險的試煉。

還沒有來北歐前,我跟很多人一樣,對冰雪有種恐懼感,一聽到氣溫只有攝氏零下十度,就覺得非得用大外套把自己包得密不透風才行。因為不常看到雪,對雪會有種不確定、甚至是威脅感。但是,滑雪時卻要把雪當成好朋友,靠著它驅動滑雪板,才能體驗暢快滑行的樂趣;跌倒時還要感謝它,因為要是碰到冰塊會更痛。

滑雪技術有點進步之後,你可以嘗試難度比較高的動作。然而,滑雪跟打高爾夫球的不同點,在於當你做些冒險或新嘗試時,可能不只是把球打到水塘裡,而是可能把手摔斷,所以需要更大的勇氣。當然,我最佩服的是從事極限運動的人,那可是需要無比的專注與勇氣,並且把挑戰自己的極限當成家常便飯。

只要滑過雪,就會對雪有不同的觀感,這是僅止於賞雪、鏟雪或是堆雪人的人永遠體會不到的。生活中有不少事情都有類似的道理。自己裝過電燈,對電就不會再那麼恐懼。自己修過馬桶,會發現德國人真是了不起,居然發明這種東西,也不再對馬桶不屑一顧。自己動手修理腳踏車,才有機會發現原本車子要靠這麼多零件密切運作,騎的時候會更能與它融為一體,並且懂得愛惜、保養它。

許多事我們都期待有別人幫忙。從小讀書要爸媽陪,長大一點後念書靠補習班逼,出國旅遊靠旅行團安排。肚子餓了也不用會燒飯,反正樓下吃個切仔麵就好。計程車隨手就招得到,居家布置統統交給設計師就行了。

你可以看得出來,愛好運動的國家多半強盛,強盛國家的國民也多半愛好運動。原因在於,有強健的心,才會想要練就強健的體魄。凡事如果老是畏首畏尾、擔心動輒得咎,反而放不開,總會因為未知而害怕。
 
 
 
C(創意篇):感性行銷,抓住消費者的心
哥本哈根興起Laundry Café,讓客人來喝咖啡的時候,可以順便把自己的衣服帶來洗,坐個3,40分鐘,衣服也洗好了,聽起來這個點子挺不錯的,聽說連丹麥的總理都公開向大家推薦這個咖啡館,目前已經是旅遊書籍推薦的重要景點。

還有一個北歐設計師朋友告訴我,由於在飛機上洗手間都在飛機的走道中央,沒有辦法裝窗戶,有壓迫感,北歐航空特別請室內設計師,設計一個靠窗的機上廁所,同時開一個窗戶,可以讓你一邊使用,一邊觀賞窗外的藍天白雲(晚上則是滿天星斗加一輪明月),浪漫極了。

出現在北歐這個每人GDP達四萬美元地區的消費提案,我稱之為「生活品味的極限」,當人的基本需求都已滿足,卻還有錢在手上時怎麼辦?只好不斷挑戰消費者需求神經的末梢,例如「設計」就常常扮演探針的角色,用概念刺探消費者的感動細胞。

什麼叫做消費的極限?挑戰一些不可能的任務,例如,我要能夠在飛機上打撞球、我要在自己的旅館房間游泳、我要電視像畫框一樣美、我要沒有腳踩板的垃圾桶、我要一支可以當擺飾的蒼蠅拍…人類的需求是無窮盡的,因此衍生出無窮的商機。

北歐,走在感覺行銷的最前端,經常創造出特殊的作品。這些創意的產生,我相信與50-60年代的狂飆時期有關,無戰亂、教育發達、男女平等、性自主、全面鼓勵藝術、電影與音樂等,突破了北歐人的思考水平線,讓我想到最近也有不少人用這個角度來詮釋文革跟現代中國藝術的關係。

尊重人性,關心人性,所以才能洞悉人性。創業家陳五福有次演講提到:「Desire」會隨時空背景而變,創投要學習了解發掘Desire。這其實就是感性訴求的行銷。北歐展現了一種純粹的透析力,極簡卻「極準」,雖然應用起來會因各地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限制區間,但這種不是小聰明的創意,卻讓人非常著迷。

Laundry Café在我們的市場做不做得起來呢?也許不行,但是這個點子卻能啟發我們很多創意與商機的思考。例如,忙碌的人們需要有多工能力、一心二用的需求,所以,有人開發出一種跑步機是可以一邊打電腦收Email的。什麼事讓人覺得必須花時間乾等的,就可以來改善一下。例如,髮廊可以增設上網區,計程車上可以唱卡拉OK等,想法很好,但表現優雅度可以加強。

另一個層面是消費者比較深入的需求,去Laundry Café的客人,不只是為了功能性而去,還要洗衣服洗得「爽」,認識一下朋友搭訕搭訕,紅色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元素。當然,餐飲業最重要的還是東西好吃,太多不成功的例子是核心產品沒顧好,一直去弄週邊產品。就像航空公司,如果安全性跟準時做不到,機上餐點再好吃,空姐再漂亮也很難真正成功。

這樣來看,抓到純粹的人類需要,還是王道。
 
 
 
E(優雅篇):我看全民美學運動

上次一位我們合作的瑞典設計公司老闆來台接受訪問,採訪記者問到,你對台北市的變化有什麼感想,他說,這是他看過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只是「好像建築師彼此並不習慣互相交談(they don’t talk to each other)」,言下之意是,大家各蓋各的,沒有管是不是跟旁邊的景觀有所搭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計劃。

英國Channel 4電視台發起過一個將醜建築摧毀的活動,讓觀眾票選覺得最醜的建築物,最後還要發動把他們「終結掉」。這個事台灣很多搞設計跟建築的人早就想做了,有人號召過「台灣憂質建築厚里豆(讓你倒)獎」,把台灣醜的地方都拍下來,讓這些醜照片使瀏覽的人渾身不自在,引起社會關注。

經常覺得社會上「有錢的人大都沒品,有品的大都沒錢」。這就需要一種工程,讓「有錢的變有品」,也要讓「有品的變有錢」。所以說,竹科公司支持藝文活動,值得我們高興;聽說誠品開始賺錢了,也值得我們高興。

我們的周遭有不少人在進行美學工程,無論環境再怎麼先天不良,還是有人懷著一份理想持續投入,就像號召「厚里豆」的一群人,只是為了追求一種美,在我看來,他們是非常可愛的。我一直覺得,生意雖然要賺錢,也必須對社會產生某種正面的意義才算好的生意,因為,人很少會覺得自己賺夠錢了,可以開始回饋社會,所以,如果有可能,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選擇一個有意義又可以養活自己的事業來投入?當然,大部分商場上的前輩都會說,這種想法太天真!

大學的時候,有一次聽琉璃工房的張毅先生演講,他說到一個故事。琉璃工房店裡面常常有日本客人,日本人總是很喜歡將東西一看再看,還問很多問題,好像對於作品的設計非常有興趣,問價錢之前會不斷想要了解設計的理念。後來進來一對台灣的夫婦,一看就知道是有錢人,太太想買,先生在旁邊卻有點不耐煩,後來直接問「一塊多少(台語)」,聽起來好像在選豬肉一樣,「厚啦,我拿兩塊」。

他說:「文化上沒有根,就跟浮萍一樣,所以他們要做的是從中國古老的優良技術與傳統,重新找回『根』,雖然有時會有人會覺得我們的作品名稱取得太淺俗,但或許我們就是要讓它夠通俗,讓一般人能夠了解,重新建立文化的根」。

台灣的根要怎麼尋?這是一個嚴肅的題目,不過,我覺得至少可以從提升生活的美感開始。穿衣服要搭配顏色、居家布置要有自己的風格、髮型也該好好整理一下了、放合適悅耳的音樂,這些都是可以體驗的,而且可以把上一代失落找回來。

文化創作者、藝術家、設計師,多半要的不見得是名或是利,而是要一個機會,一個向世人展現理念的舞台。當消費者用那種appreciate的眼光注視者你的設計,用雙手撫摸你的作品,那種感覺才是最美妙的。否則,對牛彈琴,自然曲高和寡,只好彈個「阿牛」大調或「阿狗」小夜曲,自己晚上睡覺都會驚醒,「啊,我怎麼做出這麼俗的作品來賺錢!」,就像很多爛餐廳,老闆都不是很愛吃自己做出來的東西。

台灣的年輕設計師,他們沒有像北歐設計師這麼好的發展環境,他們沒有受到像北歐社會對設計師那樣的尊重,內需市場養不活這麼多創意工作者。這是很多人的責任,是資本家的責任,是企業家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我期待讓北歐這樣的設計進入台灣,拋磚引玉,讓更多的消費者以及設計師感受到一種風格,進而激盪出更多屬於台灣人的作品,走向世界。

台灣有著不服輸、在困難環境中逆流而上的精神,有許多的創意與點子,有想賺錢與努力工作的動力,這些或許是我們最引以自豪的優點。這些在我的父執輩身上看到,但更期待這些特質能夠用在新一代工作者的身上,把這些「因子」轉化為一種力量。在我看來,台灣當作一個中國人新美學的輸出地,有絕佳的機會與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lance880 的頭像
    balance880

    Carlinlien . 嘉玲*穿衣鏡@PIXNET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