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籌備中,稍安勿躁!

目前分類:樂活族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幾天我在捷運上聽到兩個年輕女生的聊天,並不是我喜歡偷聽別人的聊天內容,是因為那兩個女生的說話音量實在太大,整個車廂的其他乘客都非常安靜的「發呆」,只有她們兩位非常投入與享受在自己聊天的話題之中,完全忘了其他乘客的存在,叫我們其他人不想聽到她們的聊天內容也很困難。

從聊天的內容聽來,聊天的兩位女生應該都是剛從國外遊學回來,不過並不是一同前往,而是個別去了不同的國家或城市遊學,兩位女生正在交換彼此的遊學心得。

「這次出國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一件事情。」A女說。

「什麼事情?」B女回問她。

「就是『放空』。放空,真的是出國遊學時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要將自己內心裡頭的思想、成見、文化以及在國內的一切事物、生活習慣全部都放下,你自己才能完全真正去接受一個全新且陌生的國度,你才能真正在遊學中獲得想要的收獲。」A女回答說。

「妳說的很有道理,我以前在台灣讀書時還沒有什麼感覺,直到這次出國遊學,我才發現要懂得融入與體會當地的風土民情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去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在台灣學到的英文只是最基本的,到了當地與外國人相處才能學到真正道地的會話。」B女說。

我聽到這段對話時,心想:哇塞,好有禪意的一段對話啊,原來出國遊個學回來,大家水準都變得這麼高尚了,居然能說出這樣一個道理來,怎麼感覺她們是跑去印度修禪學似的。

不過,確實如同兩個女生所說的,「放空」是我們學習任何事情時非常重要的課題。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
             
     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

    
(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
            
 
     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
     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 愛你所做的事
 
    (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要被教條所侷限 -- 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
     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告訴他,堡內很大,但由於窗戶很小,所以裡面也很暗。

強 力 推 薦

在這本深刻感人的書裡,安熙龍很勇敢地跟讀者分享多重人格障礙者隱密的內在生活。身為舉世聞名的亞洲問題學者,安熙龍揭露一個外表事業成功、才氣縱橫的人,內在可能充滿神祕莫測的心魔無法克制。──瑪琳.史坦伯格醫學博士,《鏡子裡的陌生人》作者

一本精神與心理驚悚作品,教人手不釋卷……這本充滿智慧與勇氣的書,正是人類精神的一大成就。──佛瑞斯特.邱池,《免於恐懼》作者

這則引人注目和深刻感人的故事,讓人重新認識心理的脆弱、複雜和彈性,以及追求內在完整性的意義。──史蒂芬.洛克斐勒,「洛克斐勒兄弟基金會」董事長

內 容 簡 介

多重人格患者的內心世界充滿爭吵與權力鬥爭,往往為了哪一種人格應該對外當家作主吵鬧不休。《十一個我與城堡》固然是敘述安熙龍勇敢面對困境和克服痛苦過去的故事,同時也徹底探討一個人類最根本的問題:怎麼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本經由三個人格「共同決定」才寫成的自傳,生動呈現了原本分歧的十一個人格如何透過相互理解,抱持「原諒而不遺忘」的信念,逐漸走出一條讓每個人格都能充分「自我實現」的道路。

《十一個我與城堡》描述安熙龍如何一面與病魔奮戰,一面維持公眾生活的正常運作(名人罹患精神疾病,面對的壓力比一般人更大);而各個人格與醫師的對話紀錄,也讓讀者一睹這種疾病的真實樣貌。更重要的是告訴患者、醫師與大眾,多重人格的治療過程雖然辛苦,但結果通常是好的,千萬別輕言放棄。在精神與心理疾病盛行的今日,本書不僅能引發特定族群的關注,也大有激勵人心的作用。

作 者 簡 介

羅伯.安熙龍(Robert B. Oxnam)

安熙龍是國際公認的傑出亞洲問題專家、華府外交顧問、演說家,比爾蓋茲、巴菲特和前總統老布希夫婦等美國聞人要找深度、第一手的中國資訊時,都會就教於他。他擔任亞洲協會會長十餘年,也曾主持亞洲專輯電視節目。

身為一位功成名就的知識份子,安熙龍卻長期與自我懷疑、短暫喪失記憶、酒精成癮奮戰。在遇到精神科醫師史密斯(Jeffrey Smith)之後,他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問題是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在作祟。他總共有十一個人格,經過治療,逐漸將分崩離析的人格重新整合(目前只剩三個人格設法「和平共處」)。

不只是安熙龍這樣的患者,對大多數人而言,生命最苦的部分不在於心靈創傷,而是一輩子要設法以「希望」和「愛」來重建人生。安熙龍的歷程,充分展現了生命本能的強大;適時得到專業的輔助,生命固有的自癒力也會表現出令人意外的韌性和光輝。

安熙龍目前與夫人德莎依定居紐約。

譯 者 簡 介

杜默

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叢書主編、雜誌執行副總編輯,歷任首都、自立、中晚、中時、自由各報國際新聞中心,譯作有《生命的線索》、《基因、女孩、華生》、《後人類未來》、《聖經密碼》、《玻璃紙咖啡豆》、《天使墜落的城市》、《尋找染色體的人》等。

一場隨時可能上演的戲劇

◎文/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在一個專業場合裡,幾位同行談起多重人格障礙。九○年代,包括電影《驚悚》(Primal Fear)和小說《24個比利》,台灣的大眾文化又開始對這一種症狀感到莫名的興趣。通俗文化如此,但臨床如何呢?沒有人有確切的回答。

在過去,台灣的臨床工作裡,向來都可以看到許多解離(dissociation)相關的症狀,但偏向像附身、中邪、失魂落魄這一類的通俗描述,並沒有出現多重人格。

解離(dissociation)和轉化(conversion)是歇斯底里的兩大主要機制,都是人們在面臨無法應付的壓力時,不得不產生的症狀。轉化是壓力改變了身體,透過身體症狀的呈現,也就是說身體成為壓力的語言,或可以說是潛意識寫在身體上的語言(大部分不可說的壓力來自潛意識)。

至於解離,則是寫在人的意識狀態上的語言。可能是記憶的改變,可能是對自己或周圍環境感知的扭曲,可能只是隱藏的好記憶重新返回,也可能是失神般的消失片刻。附身、中邪、失憶等是解離的種種面貌,多重人格也是解離的一種。只不過,前者顯得十分古老而過時,後者則是時髦多了。

台灣什麼時候開始有多重人格呢?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二○○四或○五年左右,台灣開始有第一篇個案報告;這同時,許多同行也在私下或公開地談起他們陸續開始接到的多重人格障礙個案。雖然總數不多,但因為大家過去在診間並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忽然之間,教科書上遙遠的個案跑出來,總是有些遲疑的。

在幾次場合裡,我一直認為台灣社會跟日本等社會一樣,都是不全然西方化的現代社會,也就不是有西方那種清楚面目的自我(self)或認同(identity),多重人格也就遲遲不見出現。但這傾向(西方化或個人主義化)將逐漸加強,這類的個案也就會愈來愈多。

這是涉及症狀型塑(pathoplastic)有關的歷史條件。就像十九世紀,以十分戲劇性的身體轉化症狀為主的那一種歇斯底里,出現在佛洛依德還是學生的那個時代的講堂裡,到了二十世紀就迅速消失。症狀可能型塑出新的面貌,也可能隨時消失。

這些年來,除了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在台灣的著痕愈來愈深,每個人在正常或在疾病上都有某一程度的影響外,家庭結構的不穩定更加重了童年創傷的機會。這是西方在討論解離症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台灣,在新聞裡也愈來愈容易發現。也許,台灣童年創傷的機會增加,也是現在臨床上多重人格的症狀容易發現的原因。

在這一本回憶錄裡,作者安熙龍描述了自己多重人格的過程。跟過去西方的許多多重人格通俗文本最大的不同是:過去的作者/讀者,因為自稱有這一疾病,而贏得眾人的關注或名聲;但安熙龍本身卻不同。他原本就是一位活躍於華府社團、活躍於亞洲事務,原本就享有盛名的所謂「名流」。

多重人格患者的現身說法,因為或多或少有招喚注意(attention-calling)之嫌,往往被懷疑其中的疾病和表演的關係。但以安熙龍的地位,這樣的「表演」,恐怕只是減少他在傳統社會的影響力而非增加。因此,他的現身說法,顯得特別重要。

安熙龍,一位白人世家子弟,一位持續有顯赫成就的男性,卻也是一位多重人格障礙者。這樣的組合,顛覆了世俗對多重人格的看法。

在我自己的專業生涯裡,只有在近三年遇到了兩個多重人格的個案。當面臨相同面貌卻不同「身分」的個案時,往往陷入混亂的狀態。在安熙龍的治療中,他的醫師史密斯所寫的處理原則(也就是文本最後附文所說明的),其實是大部分專業書籍都有提到的。只是,當他面對安熙龍的不同身分時,彷如在做一群外表長得一模一樣的不同個案,又如何在腦海裡保持每一個人歷史的獨立和清晰呢?

面對一種新疾病的治療者,可能有這種基本的歷史、記憶和遭遇的問題,而非學理的;就像我們社會面臨別的社會所熟悉而自己卻陌生的現象,恐怕也是要回到臨床的現場吧。

安熙龍的《十一個我與城堡》像一場遙遠的戲劇,卻是隨時可能出現在我們之間。

  後記─認識DID治療:安熙龍病例 文/史密斯醫學博士

湯米第一次露面的時候,我已跟鮑伯合作了六個星期之久。我從以前的經驗立即得知,眼前這個人的顯著變化唯有多重人格者才會有這種情形。回想起當時鮑伯因酒精成癮來請我幫忙,不料卻找到一個有處理多重人格經驗的人,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縱使不是大部分,MPD患者肯定有許多是誤診多年後才真相大白。

我雖不像治療過很多 DID患者的柯魯夫特(Richard Kluft),也不以 DID專家自詡,實則過去幾年我一直跟我第一位多重人格患者密切合作。她在一九七七年進入我的生活時,《茜碧兒》雖已問世,但在 DID治療上的專業文獻仍付諸闕如;我雖聽過這種情況,但未曾見過實例,連單一的解離性人格病例也沒見過。在合作過程中,患者跟我共同學習如何治療創傷性傷口。我們面對最可怕的童年遭遇,得知她每一個人格的生存作用,以及他們如何演變而成。我們必須學習處理往往與治療衝突、甚至背道而馳的多重日程。這位患者在很多方面幫助我成為治療師和成熟的人。她讓我明白,多重人格者具有特殊「雷達」,可以深入別人的情緒,也包括治療師在內。這話很有道理,因為她的性命能否得保,就全看她判斷施虐者的情緒而定,即便我想對她虛偽作假(實際上並沒有),她也一眼就能看穿。所以,我感到害怕或怨憎的時候,馬上就會被看出來。我由此學到了,唯一能幫助她的辦法,就是誠懇相待,盡量保持自己的本色。此外,我也學到了,人性,即便是我最覺得不好意思的脆弱,其實都是可以原諒的。

所以,鮑伯一露出多重人格,我就知道自己想要跟他合作。我雖擔心他可能會找比較有經驗的人治療,但總覺得還是得努力一試。他決定留下來,我當然很高興。MPD的情況雖然嚴重,治療也很辛苦,一般來說結果卻是不錯的。這種正面的看法也許正顯示,多重人格性在保護個人不受過度的創傷性傷害上是何等的成功。此外,治癒前的認知和接納雖失之極端,卻都在人類可能性的範圍之內,因此預後情況大致也頗為良好。

多重人格概論

多重人格是兒童面對不人道虐待最有效和最自然的反應方式,不應視為爭議問題,更不應該成為煽情的話題。多重人格由一般的人類經驗所構成,因環境而趨於極端。

開始跟正式診斷為 MPD(多重人格障礙)者合作之後,個人比較中意這個名詞,因為它比目前流行的 DID(解離性身分障礙)來得直接;後者雖然比較正確,但似乎太過抽象了。也許,最好是就用「多重人格」這個形容詞,不必再弄什麼正式名詞,戴上文藝的大帽子。鮑伯和我由於習慣使然,通常採用 MPD這個有點過時的簡稱,各位請多多包涵。

虐待的程度各有不同。首先是我們日常隨口提到的那一類,如操縱、叫囂、威脅、打人、控制、驚嚇、威嚇、脅迫等。這種方式的傷害是很可怕的經驗,對小孩子尤其嚴重,特別是沒有人可以確認他們的痛苦或幫他們的時候。這種經驗也許會讓人變得冷酷,且留下傷痕,但這或許只能說是「日常」生活不幸的一部分。

其次是新聞中出現的虐待。我們駭然發現,兒童極易遭受突如其來的暴力、強暴和私刑傷害。儘管如此,這仍然只是「日常」犯罪。

再來的虐待程度是大部分人都寧可不要知道的。這種虐待通常持續數年,或牽涉到受害者最親近的人。相關報導很少,少數起訴的案件中,被告人犯的模樣通常比受害者還要體面。我們看到失蹤兒童協尋海報上的孩子笑臉迎人,聽到很多有關兒童色情的報導,卻不瞭解這些兒童受脅迫或被利用的個人經驗。我們聽過兒童被性侵後遭殺害,但不願去想他們求死的願望成真前那幾個小時的情形。這些都是我們共同掩飾的不人道的例子。無視或掩飾最極端程度的無助與痛苦,乃是人之常情。我自己就從工作中發現,我往往會規避可怕的經驗不想去聽。在協助患者達到願意重述痛苦經驗之際,我也得提醒自己,茲事體大,我必須留在現場。

正如小孩子想要忘卻,社會否認虐待情事的歷史由來已久。根據心理分析學家鍾斯(Ernest Jones)自傳裡的說法,當初佛洛依德宣布歇斯底里是由性創傷所引起後,受到維也納同行「冰冷的待遇」,於是他過沒多久就絕口不提創傷。心理分析由此進入無知的黑暗期。一九七○年代初期,我尚在養成階段的標準教科書,由佛瑞曼和卡普蘭(Freedman and Kaplan)所編的精神醫學裡就說,亂倫現象極為「罕見」。不久之後的婦女運動提出真相,如吉光片羽般短暫出現在我們的集體意識裡。可悲的是,隨後的訴訟和管理介護卻再次鼓勵掩飾事實的作為。

依我之見,多重人格爭議其實跟此種疾患系出一源,也就是人類避不承認極度無助與痛苦的願望。有個組織倡言「偽記憶」(false memories),然則,既然我們每天都看到兒童慘事的報導,怎麼能說成人的類似經驗是自欺欺人呢?懷疑論者站在「一案不實,全部個案必然不真」的邏輯上,力稱多重人格根本不存在。

多重人格始於解離。我們提到浩劫後的成人「驚魂未定」時,其實就是指某種程度的解離狀態,也就是將感受與事實解而離之。創傷後的生存者常常想起自己解離的時刻。舉例來說,兒童受性侵的時候,兩眼直盯著天花板上的某一點,不多時便感到自己從天花板上往下瞧,彷彿底下受虐的是別人似的。

完全失憶的情況下,解離的範圍更廣,記憶和感受一併喪失。若將解離性失憶當成情緒創傷的斷電器,我們不免要問,到底是什麼創傷嚴重到要啟動失憶裝置?依我之見,最重要的因素是孤立無援,缺少一個可以吐露心聲的「安全的人」。遭逢壓力的時候對人際連結的需求,在人生很早期就已開始;我們在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會運用同理連結(empathic connection)的方法,緩和可怕和痛苦事件的衝擊。單是重新與別人連結的這個希望,也許就足以免於創傷衝擊。囚徒煞費苦心地用紙頭寫字或貼牆偷聽,無非是希望傳達自己的經驗。即便只有些微的機會讓他人得知,也足以強化我們因應和避免情緒性傷害的能力。

有位受酒鬼繼父虐待的六歲女童,靠著「媽媽很快就會回來」的一絲希望,讓自己沒有被擊倒。她母親真的回來了,但小女孩馬上就發現,母親跟她一樣都無法抵擋施虐者。陡然明白自己的希望只是一場空之後,她做出一件六歲小孩不會做的事。她跑出家門,一個人在夜裡的街頭上晃蕩。數年後,她唯一記得的是車頭燈照得她張不開眼睛。孤立無援使得創傷性傷害更具破壞性,解離的可能性也更高。解離到底有多少是屬於天生的能力,有多少屬於在創傷境況下學到的技巧,目前並不清楚。不論兩者的比重如何,碰到情緒上無法抵禦的事情時,用解離方式把自己壓縮包裹起來可以減少傷害。

無法解離的創傷倖存者,往往會比能夠分裂的人承受更大的傷害,其中,對自我評價和安全感的傷害,尤其會影響到整個存在。相形之下,多重人格則往往有些部分可以完全免於創傷影響。歡樂無邪,又同時與受創最劇的人格並存的兒童大有人在。敏感、熱心和無邪的小鮑伯,就是以這種方式倖免於難。此外,凍結在兒童期某一年齡上,也是保持無邪的方法。跟巴比的情況一樣,另我可以將兒童期一直維持到治療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創造出可以讓他們恢復成長與成熟的條件。

「多重人格」一詞,確實已指出此種障礙疾症最明顯的特徵,但也有誤置重點之虞。瞭解解離性身分障礙的關鍵,不是看多重人格,而是看人格之間的記憶壁障(memory barriers)。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來描述一間房子:一是房間的集合體,一是牆壁的集合體。兩種說法都對,但房間構不成屋子,牆壁才行,房間是由牆壁組成的成品。初次碰到多重人格者的時候,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人格,就好比我們看到房間的時候,很容易忘記其實是有牆壁才有房間的存在。而創傷所造成的解離性記憶壁障,正如同這些牆壁。

記憶壁障固定和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不同的人格便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經歷、價值觀、忠誠對象、所有物和人際關係。我們每個人都有幾個不同的自我,準此而言,多重人格並不稀奇,所不同的是,「單一人格」具有共同的意識和記憶。我們固然也有不同的自我面向或部分,但對自我身分的認知卻是一致的。

其實,非多重人格者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差異,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有位多重人格患者來電留言,沒料到是我親自接起電話。我的聲音跟她預期的並不相同。「哦,你是你的祕書罷,」她說。我這官腔官調的聲音和人格,確實跟她所認識的我不一樣,而且差別還大得很。她把我形容成在自己心裡頭「流動」;她所體驗到的卻是「突然切換」,兩者迥然不同。因此,具有不同面向的自我並不是多重人格的獨門絕活,失憶或不同自我間的記憶壁障才是。

記憶壁障的結果,可能會發展成極特殊的人格,隨著時間而益趨多樣化,還會競相控制他們所居住的軀體。鑑於這些明顯的差異,加上另我強調自我差異的傾向,難怪患者和外人很容易把焦點集中在人格上,而沒注意到將他們區隔開來的壁障。只要把焦點移回壁障,就可以看出這種狀況其實是「面對創傷時即行解離」這種人類共通能力的自然結果。

DID有多普遍?

「西德朗基金會」網站(www.sidran.org,是想進一步瞭解者的絕佳起點)上說, DID發生率高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鮑伯在書中提出萬分之一的數據,則是引用底下我非正式估算的結果。

本人執業的地區總人口數約為一百萬人,在我執業近三十年期間,總共看過兩千到三千名患者,其中,扣除因個人對解離問題的興趣而提及的案例,由我初次診斷為 DID者共有四人。我跟鮑伯合作,並向同行表達有志研究 DID後,逐漸聽到一些別的病例。我與他人共同成立一個對解離問題有興趣的治療師研究團體,不時舉辦會議,也使我聽聞本地區許多已知的病例。在這個地理區內,我親自見過大約二十個多重人格病例,若將未診斷或在我執業圈以外的病例列入,則不難想像實際總數應為五倍,也就是一百起左右。由此便得出萬分之一的數據。

我這估計可能很保守,但我可以安心地說這數字絕無誇張。這數字凸顯 DID流行病學上另一個重要面向。我們都知道,兒童受虐的情形很常見,但這萬分之一所強調的是, DID就是發生在虐待程度與方式最為極端的家庭裡。

與鮑伯合作

我現在才瞭解,湯米現身之前鮑伯的障礙疾症就已出現端倪。好幾次暴怒後,湯米暫時接手。這些情況是很明顯的「分離」(disjunctive),也就是作風和行為陡然躍遷。不過,勃然大怒也可能出現在沒有解離的情況中。鮑伯提到若是有人在船上問到他的工作,他肯定會十分懊惱,這雖引起我的注意,但也只是注意而已,並沒有真正想到 DID。以鮑伯的例子而言,由於他特別的「架構」使然,診斷起來也特別困難,除了湯米的情形之外,我並沒有注意到任何的轉換。鮑伯始終在舞台上,但有時會因巴比或羅比而更有活力。他只是呈現出他們的特徵,並不是實際轉換。

湯米一在我的診療室出現,診斷便告確鑿無誤,從那時起,療程中所出現的轉換在外觀上愈來愈有跡可循。幾分鐘後,鮑伯似已無話可說,我於是開口問說是否有別人要發言,鮑伯眨眨眼,聲音突然改變,臉孔不一樣,舉止風格也大不相同。接著我便跟剛出現的人展開新的對話。過沒多久,我就跟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他」建立起關係。

專業圈內時有催眠與「召喚」另我的議論,但這些方法在我看來侵略性太強。第一,鑑於 DID系統的複雜性,以及其內部運作詳情還不甚了了,認為自己最瞭解下一步該怎麼做,可說完全是冒昧的舉動。有時候,我知道應該進行什麼療程,有時候則對某些問題有所抗拒,但最重要的是,多重人格的治療特徵是,治療師必須容忍大量的模稜兩可與未知。第二,催眠含有控制和操縱的意味,而多重人格者已經有很多這類經驗。這種方法顯然賦予醫生太多掌控權。我個人的治療經驗則是比較像夥伴關係,也就是患者提出他們在心理生活上的知識,我則貢獻我對人的瞭解和個人反應,雙方一起匯整情報,共同致力於治療。

所以,我以前頗為有效的合作方式是傾聽、提問題、認識鮑伯的另我。我認為有些人格(如巴比和小鮑伯)所顯示的,是該系統真正的需要與願望。另一方面,湯米和巫婆的主要成分,則代表施虐者態度和價值觀的內化。我從先前的經驗中得知,即便另我對自己的前途抱持負面看法,但他們原本卻是為了生存才成型的,所以,只要指出他們是為了保護全體而不得不「認同侵略者」,就可以跟最反對治療的人格形成正面的聯盟。

初次面談後不久湯米露面,是治療期間最重要的時刻。我知道,若要治療成功,就得跟他建立關係。他的塊頭比我大,會面又在我的私人診療室進行,萬一碰上什麼麻煩,可是呼救無人哪。另一方面,我已學到對系統要有很大的信心。就像政治生活一樣,多重人格的一個部分接手掌控時,另外的幾個部分就變成沉默的大多數;只有在少數似乎要做出無可挽回的破壞性行動時,沉默的多數才會挺身自救。所以,當我打起精神準備跟湯米見面時,已滿懷興趣和信心,確信他也一樣,基本上是為了求生存才會露面。我覺得自己相當安全,但我也知道,若是進展得太快可能會有失控之虞。

為了讓腳步慢下來,我事先就一廂情願地宣布,希望「假以時日」能跟湯米談談。我刻意在時間上留下曖昧空間,是為了讓系統(不是治療師)自行選擇適當時機。這樣會比強行追究安全許多。湯米突然現身,厲聲咆哮,露出飽經折騰的面容。他的吼聲雖嚇人,但單就他露面的這一項事實就已顯示,他對這次對話也很感興趣。我隱約覺得,以前根本沒人聽他的話。湯米也許不願信任我,但他可能會被一個真正對他感興趣的人所感動。就在我陸續提出問題的當兒,他逐漸流露出另外一面。在粗暴的外表下,卻有著一顆竭盡所能維持系統存活的心。他雖是奉命唯謹,可他也有感情,即便在我們短暫的交談中、在他流露出脆弱的時刻,也讓我心有戚戚焉。也許由於他一直被人誤解和孤立的緣故,我發覺自己對待湯米還滿溫馨的。他不一會兒就消失,換鮑伯回來。

對我來說,羅比較難解決。我早就聽說, DID治療的首要守則就是要避免所謂的「另我中心主義」,也就是跟某一個另我聯手對抗其他的另我。每一種人格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想拉攏我到他們的計畫裡,一同消滅或打擊別人。我的患者是鮑伯全體,所以,最重要的是,即便在面對他的一個部分時,也得強調全體。我已習慣這種雙重觀:將每一個另我當成個體,同時不忘記整體。然而,羅比孜孜矻矻、相當憂鬱、細節導向的作風跟我格格不入,所以,在羅比和巴比之間,我自然對淘氣愛玩的後者覺得親近些。羅比當然會指責我偏心,怪我比較喜歡他的大對頭。我的處境就跟耶誕時節的父母親一樣,我有責任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人,不要有絲毫偏愛。羅比其實說得沒錯。我承認他的清單、筆記、記憶和驚人的準確性都十分重要,但我就是無法掩飾自己的情感,不得不坦承我對他的作風真的不敢恭維。不知什麼緣故,我這些感受都被原諒,我們也設法發展出有益的關係。

我在治療初期就已看出,最重要的課題是巴比遭禁閉。他是創作和喜悅能量的來源,只要巴比的情緒一低落,我的患者就會萎靡不振,身心俱疲。我也看出,將施虐者的態度與價值觀內化以後,成了相對的力量。因此,眼前的課題是,讓他脫離已被他吸收的強大負面能量,做法則是要揭開他所遭遇的真相。瞭解他的過往經歷,就能比較清楚這負面能量從何而來。這種態度很不容易改變,但由於他已有強烈欲望想要獲得治療和自由,他自己也得努力。

我知道,在釐清鮑伯經歷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會遭遇不願回想的阻力。一旦遺忘,懷有這些情報的另我,自然不願意再度經歷創傷,即便這是彌合傷口的唯一辦法。我們先得跨越這個挖掘和治療的過程,才能處理負面能量。

在此同時,日子還是得過。鮑伯手頭上有很多麻煩事要處理,常抱怨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羅比和巴比之間的拉鋸戰令他筋疲力竭。我想幫羅比和巴比化解歧見,以便讓一些元氣流向鮑伯。這種合作方式是另一個重要療程的開端,亦即,協助各個另我學習互相尊重與互愛。唯有如此,他們保持分立的需求才會降低。 (以上節錄自《11個我與城堡》後記)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昨夜微熱,在屋子裡發昏,索幸走出家門在中庭花園散步乘涼,正巧被喝茶聊天的友人撞著,一聲喚著,便坐了下來一起聊談,我們天南地北談論,從文化說到經濟,轉回政治,不小心遇上了教育,友人是一名教授,先前曾在美國工作十一年,而後返國投入大學教育,他是教育工作者,但在台灣教育卻遇見了感傷,他在美台兩地皆住過,見多識廣,由他來說最傳神。

    我問他看見了什麼?

    他說,美國的孩子在高中之前是很笨,只知玩不知其它,下午一點半下課,便玩玩玩,但玩出了樂趣之後,大學專心向學,便一飛沖天,他明白其中的關鍵處;台灣的教育看到成績,美國的教育培養實力,果真是行家,一語中的。

    他們比我們明白,孩子未來是靠一技之長生活的,而這一技之長不在分數裡,必須一點一滴累積與找尋,找著了,再順性開發,便是實力了;我們卻與之相反,揠苗助長,不管孩子的興趣在那裡,只一味的考考考,烤到焦了再說,分數論英雄,最後才明白人人是狗熊,贏在起跑點,輸在終點,一個悲哉;他的話很重,卻引動我深深的思考。

    他舉了一個例子,他的兒子由美國回來最不能適應就是考試,他說美國的考試,是想知孩子理解多少,懂了沒有,而我們卻要分得高下,弄得人心惶惶,更重要的是已到了病的程度,有一次,兒子考試,學題的正確答案是一,他的兒子寫的是二十五分之二 十五,老師說錯,一才對,他不明白其中有何差異,還有一次,我忘了他是怎麼說的,反正答案是一元二次方程式,他的兒子把二寫成了2,還是錯,老師堅持非二不成,如此吹毛求疵的教育,令他傷感;他說教育的意義止是把孩子從不會教會,而非用考試一事折磨孩子,是的,這句話說得真好。

    話題突然一轉,他說,台灣如果有五個台大就好了?

    五個台大?

    他嗯了一聲。

    此話怎講?

 他說,如果有五個台大,或者每所學校都叫台大,大家便不會去擠台大,升學壓力自然減輕,人就快活了。

 我細細琢磨他的話語,自信能了解意思裡的大概了。

 首先,我聽出他話裡的一部分的意思是特色,這些日子以來炒得沸沸揚揚的明星高中,在他看來一定很可笑,一個孩子與一所學校有何關係,成就靠的是自己,而非學校,即使明星學校,也非人人是龍頭;他的話讓我想起桃園的永平餐飲學校,那一天,我去附近的一所禍中演講,中午他們請我去這所高職用餐,於是我認識一種教學堅持與特色,我一直用耳在聽,聽見了一種教學中失落久矣的信念,他們明白這些孩子都非成績優異者,但卻也都相信,這些孩子一定有著另類的才華,是上天派來,屬於另一類的佼佼者。

    如果每個學校都有了特色,每一所學便都有了希望,每個孩子一定全有了願景,這才是所謂的教育,它不該分成優秀與笨的,更可笑的是,誰說不會讀書的就是笨的?笨不笨,可以由分數來說,由老師來說嗎?不!只有自己說了算數,不是嗎?我的朋友也以紐約為例說明,他說柏克萊分校固然很好,但也非系系都好,每個系也非人人都好,醫學院的龍頭就必頁拱手讓人,更何況與它相提並論的還有一堆名校,這麼一來就有了競爭,每個學校都得發展出特色,於是大家都很台大了。

 如果北中南東部都有一所以上的台大,南部的孩子就不必北上台大了,特色不同,發展不同,但願景相同,這才是他以為的美國式教育。

 其次,他想說的是,人生是靠自己演活的,不是別人,也不是學校,而演話自己的不是成績,而是一種奮戰不懈的堅持,優秀並非分數可以代表的,這也正是我想說的,但一直只有我的讀者等少少一群聽得懂這個道理;很多人通常不明白像我這樣的專業者為何反對明星高中,我之所以不喜歡把考高分等同於優秀,是因為它不具備論理最重要的依據──信度與效度,任何一位從事教育的人都明白,高分不是優秀的代名詞,它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做為衡量一個人優劣的依據,它只有給人一種優越感與自傲,而非實力;成就最重要的動力是動機‵多疑‵慎思‵明辨‵篤行,這些在分數上全看不見的,我想連明星學校的校長與學生都有這樣的迷思,他們紛紛上電視與投書,指稱明星學校的必要,這只突顯這些人以為只有他們可以代表優秀而已,所以必須給了更好的教育資源;錯了,真的錯了,我的侄子台大電機所畢業,他很有資格說自己是優秀的,但他卻是來自宜蘭員山的小鎮,如果他也算有一點小成就,我看見的是持績不斷的努力與走對了路,他一直喜歡電器的東西,但國中的成績普普,高中還行,大學唸了成大,轉進交大,逛來台大,一波三折,看得出他的韌性;我的好友唸了台大醫科,現是某家醫院的副院長,他也來自鄉下,但他卻私下告訴我,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不會考醫科,因為它很無趣,我的國中同學吳乙峰,成績不優異,學校不顯赫,大學沒很好,但他拍出了生命‵白化症的小孩等等有口碑的作品,是個難得的人文導演,他當是成功者,記錄片的明星導演,其實包括牛肉麵達人,麵包達人,生機飲食達人,在我眼中都是明星,他們這些人之所以成就源於他們把自己演活了。

 這些人這些事讓我想了很多,原來成就不是分數的,是志向的,即使有好職業也未必有好生活,有好成績未有好學校,唸名校也未一帆風順,如是如此,又有麼好爭的。

 什麼是明星?

 把自己演活的人,這是我一貫不變的想法。  

 這一夜,我一直吃,一直聽,一直不說話,我用心細細的‵靜靜的,帶點反省的意味,聽一位老教授深沈的悲慟,為一個叫做教育的東西。

 一晃便十二點,離我的睡覺時間早過了二個時辰,累了也睏了,我眼皮沈重,無力再想,暫且反省至此了,回家睡大覺。

 夢裡…如果有五個台大,一直在我的腦海中閃閃爍爍,我還在努力捉其精神。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uote

你還剩下什麼?

王文華~~沒有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不做上班族後,還是常被問到:「你現在在哪裡?」
這句話問的是:「你現在在哪一家公司?」你一定也被問過這個問題。
業界的會議、朋友的派對、路上的巧遇、跑去插花的KTV,你坐下來,背後有人拍你的肩…
「啊,你好你好,喔好久不見
好久不見,哇你越來越年輕了…」(這些沒營養的場面話講完後…)
「那你現在在哪裡?」
當你真的講出公司名稱,從他皺起的眉頭和遲了一秒的反應可以看出他根本沒聽過,
但禮貌上他還是要誇張地驚呼:「哇,好公司好公司,恭喜恭喜!」
有一陣子我生病住院,在社交場合別人問我同樣問題。
「啊,王先生久仰大名久仰大名,您現在在哪裡?」
「我在台大醫院。」
「哇,好醫院好醫院,您是名醫,恭喜恭喜!」
這種陌生人也就罷了。
很久不見的朋友,見面的第一句話不是問你健不健康、快不快樂、戀愛了沒有、家人好
不好,也是問你在哪一家公司。
我們真的在乎別人在哪兒工作嗎?當然不。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大多數的人都活在默默的自我毀滅之中。」──亨利大衛瑟魯

 

許多人都有一樣的感覺,生活中充滿忙碌、憤怒與壓力。他們沒有時間和朋友相聚,面對家人也只有惡言相向,他們甚至連笑都很少笑了。不過有一群人正在拒絕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們尋找的是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比較少的忙碌、比較少的工作、比較少的花費。他們開始慢下腳步,重新享受生活。

他們所嚐試的是一種新的生活運動─自動自發的簡單生活實驗者。在整個美國,成千上萬的人加入這樣的簡單生活行列。他們對於將金錢、名望、購物視同成功的定義提出質詢。他們要回歸的是舊日甜美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都因為不同的原因而被這個運動吸引了。有大多數人是想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也有些人是想省一些錢,而找到花費更少的生活方法。更多的人是想找到生命的意義。所有的人都關心環保問題,因為他們知道我們所過的生活正在摧毀整個世界。他們想要的生活是每天早上醒來會為生活而覺得雀躍,在每一分每一秒中感受到喜悅,所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而他們自己與所有的人都是有關的。

人們的腳步放慢了。他們有多餘的時間享受,吃飯的時間也拉長了,更有機會和朋友聊天,傾聽他們的心聲:


.對我來說,簡單生活圈就是清清醒醒地活著,盡量排除不必要的事物,以及非常表象的喧嘩熱鬧。在全球整體經濟架構中,這種花費較少的生活方式毋寧是更有道德與倫理的。

.我認為簡單生活圈就是活得有目的,確定自己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會毫無意義地浪費生命。

.我想簡單生活圈就是要你真實的面對自我、面對環境。它讓你自己去定義生活中什麼才叫做滿足。對我來說,只有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

.簡單生活圈是讓你活在真正能帶給你滿足與快樂的事物中,由你自己去定義什麼是成功、地位、團體或快樂。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轉載文章: 低成本做女人
一日,與德國回來的朋友索華在外灘茶座小聚,很自然聊起有關女人的話題,她很感慨地對我說:『在臺灣,做女人成本太高。』
 
國內有些媒體總在報導怎麼樣才更有魅力?要三圍,要穿漂亮的衣裳,要做皮膚護理,講究化妝技巧;要怎麼樣修煉自己怎麼樣拴住男人的心,抓心還要抓胃……這樣做女人豈不是成本太高呢最後修煉得面目全非,與真實的自己背道而馳。
 
索華說:『在國外對魅力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有發自內心的微笑。』你走在街上迎面走來一個女人,她絕對不會板著臉,而會主動向你微笑示意,這微笑是發自內心的。在國外,講究自然,與大自然親近,女人們喜歡栽花種草喝茶做女紅,這些被中國女人早就摒棄的東西,對她們來說卻是樂此不疲,因為有動手的樂趣;曬太陽,把自己成古銅色,誰最健康誰就最美麗,而不是比誰的皮膚最白
 
索華給我講了她在德國朋友圈的一次小聚會,大家總是把自己在家烘焙好的點心,帶到其中一個朋友的後花園,大家坐在草地上曬太陽聊天,就覺得很好了。幾乎是沒有成本的,收穫的卻是滿滿的快樂。她們利用的都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東西,陽光、綠色和勞動。
 
午後的陽光照下來,索華喝了一口茶,提到了低成本做女人,一個女人在這個世界中越是發自內心地生活,她的附加成本就越低。她就不會為別人過多地改變自己。裏最關鍵的是有底氣(核心競爭力) 索華的話讓我沉思良久。
 
我認識一個女孩,每月化妝品上千元,每次不化妝不出門,為了減肥,每次只吃一小碗飯;另一個朋友,因為嫌自己胸部太平,不能讓先生滿意,花了上萬元偷偷去做了隆胸,結果手術不成功苦不堪言,面目憔悴。我記得我看到她時,內心湧起的是一種無限的悲哀,一個女人怎麼樣才能做回自己呢?那就是有自由的眼神和心靈,不用受別人的控制。
 
跟索華提起,她輕了一口氣,她說:『她認識的一些國外的朋友好像沒有這種不自信,不管身材好不好,她們都敢穿不帶海綿的胸衣,因為身體是自己的,自己喜歡就行了啊!』
索華接著往下說:『好像她們什麼年齡就做什麼年齡的事,不著急也不落後,從從容容,該生孩子就生孩子,很少有女人為了工作想要小孩的。』
 
索華的話讓我想起身邊很多女人都在忙工作,一幫職場女白領,絕對精英人物。曾見過一位事業很成功的女人,別人都很羨莫她卻嘆一口氣說:『我現在很後悔,該戀愛的時候沒戀愛,我的青春流逝了;該結婚時沒結婚,等再想結婚時,卻找不到合適的,只能降低條件;該要孩子的時候沒要孩子,等到想要的時候,別人的孩子已大了,我怎麼也感覺跟不上趟了。』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Editor/ Fish Art/ Eliza

都會女性們在吃重的工作壓力與繁忙的生活步調下,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尤其是睡個美容覺,相信對大部分的女性而言,早已成為奢侈的生活享受,但是要如何掌控好優質的睡眠技巧,卻也值得讓大家來思索:

根據科學家研究發現,光滑、紅潤、富有彈性的皮膚,有賴於皮膚真皮的下組織微血管的充足營養供應;而皮膚細胞在睡眠時(尤其是夜間)的運作及生長,又要比白天活絡得多,所以能即時讓肌膚重生及達到亮麗、光滑的功能;反之,睡眠不足的女性,不但造就黑眼圈的誕生、並讓整個肌膚變得暗沉、趨於老化皺紋出現,若不想及早遇見這樣的慘狀,那麼就得更加注重睡眠品質囉。

然而,要睡一個好眠必須得靠許多輔助例如;入睡前做輕揉的臉部按摩。或者洗個暖烘烘的熱水澡、點上可以鬆弛及舒緩精油的薰香蠟燭、甚至是抱隻柔軟可人的小絨毛玩具…,在身心靈獲得適度的舒壓後,睡個好眠,勢在必得

AGNONA熊 - 100% Cashmere羊毛材質,頂級的縫製製作,柔軟又舒適,看著小熊無辜可愛的表情,最適合睡眠時摟抱。

 JINGO心靈美療音 - 復合人類與自然界「1/F搖晃」節奏的專業音樂輯,介紹秋冬兩輯;「秋」強化金質能量,對消耗腦力、多愁善感的人,給予柔性的撫慰 調節;而「冬」強化水質能量,對注意力弱、精神緊張的人,給予深度的舒緩調節。

AVEDA薰香油 - 多用途的純植物性薰香油,帶給您清香的氛圍,用於居住或工作環境,讓身心為之清新、振奮;精油成份,具有自然潔淨及除臭的作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讓身處的環境,增添獨特的純香氛

薰衣草節泡泡浴精 - 蘊含具鎮定、舒緩功效的薰衣草精華油,浸泡在溫和植物發泡成分產生的細緻泡沫中,自然感受屬於薰衣草清新淡雅的田園香味,能有效消除一整天的生活壓力、提昇低落的情緒,使人有放鬆及鎮靜感覺。

MUJI花茶茶組 - 冬日享受杯熱茶是最窩心不過的事情了,躲在毛毯裡,看著電視,啜口熱茶,人生最幸福不過如此!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需要什麼樣的運動呢?也許你覺得自己的活動量已經很充足,不需要額外運動了,又或許你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何種運動?就讓下面文章幫助你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且認識各種運動對身體的幫助吧。

了解各種體操的基本功效 健身變得安全有效率 運動的種類非常多,每種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及訓練目的,你知道自己需要哪種運動嗎?單一功能的運動訓練並無法滿足全面性的身體需求,最好可以選擇多種不同訓練效果的運動來練習,才能全方位的兼顧健康、預防老化。而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但想要達到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卻是一致的,因此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平衡協調性、避免過度肥胖等,每項能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條件都要兼顧,缺一不可!

「全方位的兼顧」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事實是,只要將每個健康基本要素分開來看,再依據每種運動的功能選擇練習,每天只需20分鐘,就能輕鬆達到全方位的預防保健效果!

 雕塑身型 端正體態 就從每週運動做起《活力有氧:增進心肺功能,幫助瘦身減肥》進行有氧運動前,可從自己喜歡且適合的項目進行,走路、健走、跑步、有氧課程都可以,但必須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動作難度由淺入深,時間也要慢慢增加,不要一下子就想速成,便做些超過自己體能可以負荷的程度。如果運動途中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就不要勉強自己,隨時停下來休息。

 ★活力有氧Tips 節奏輕快的音樂可作為很好的輔助品,跟著節拍一起運動,你會覺得動作很容易就達成,肢體也隨著音樂變得更協調了呢!《阻力訓練:增加骨質密度,雕塑身材曲線》作阻力訓練時,應讓肌肉處於比平常使用的負荷更重一些,可以用彈力繩、輕磅啞鈴或礦泉水瓶裝水或沙子來做訓練,當然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徒手運動也可。對初學者而言,每個部位的動作大約作15~20次即可,速度放慢,不要為了趕快做完而用爆發力來做,這樣不但沒有運動效果且很容易得到運動傷害。適當的阻力訓練,有助傷後、病後的復健或從運動傷害中復原。

 ★阻力訓練Tips 自己在家時可對著鏡子練習,注意動作中不可屏住呼吸,最好能做到準備動作吸氣,執行動作時呼氣,只要進行時別忘了保持自己最順暢的呼吸節奏。《彼拉提斯:端正體態,終結腰酸背痛》因為彼拉提斯的訓練動作強調平衡順暢,藉由貼近地板的動作,讓身體肌肉骨骼放鬆,改善彎腰駝背等的不良體態。因此如果你平時有慣用某一邊肩膀揹包包、坐下時慣性翹某隻腳的不良習慣,可能導致身體肌肉發展不平衡,有時還會引發腰酸背痛的情況。透過彼拉提斯將能得到良好的改善。除此之外,彼拉提斯還能幫助你美化體態,預防傷害、達到舒緩壓力的效果。 ★彼拉提斯Tips 彼拉提斯運動是一種強調以安全又溫和的方式進行訓練,不管是銀髮族、孕婦、受過傷的人及兒童等,只要適當的接受專業老師指導,也能自行在家練習。

《瑜珈伸展操:身心放鬆,增加柔軟度與肌耐力》透過瑜珈許多的扭轉、前彎、後屈等可放鬆及活動脊椎的動作型態,配合深沉且緩慢的呼吸方式,幫助自己放鬆肢體,使身心達到和諧平靜的境界。一組完整的瑜珈動作組合,包含了暖身、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放鬆緩和的訓練效果,藉由呼吸訓練法,可以達到放鬆身體,調整呼吸系統、避免肌肉僵硬帶來的拉傷或扭傷,並減緩肌肉過度緊繃所帶來不適感的等等效果。 ★瑜珈伸展操Tips 瑜珈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學習,但要注意每個動作都要配合自然順暢的呼吸,不要憋氣,操之過急的動作有可能會發生危險喔。 了解了以上的有氧運動後,再為自己定下一週的運動計畫,體力變好、身體健康相信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餐吃點什麼呢?                                                                               文/王文華

我當老闆時和一位來應徵工作的年輕人面談,我問他的頭四個問題是:「有沒有女朋友?」
他說:「我還年輕,想專心拼事業,目前不想交女朋友。」
「你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
「我不喜歡出去玩,我喜歡在家研究電腦。」
「那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我都全心全意工作,吃得很隨便。」
「會做菜嗎?」
「我家附近有很多吃的,不用自己做。」
他可能以為這些答案都展現出專業精神,會為自己加分,於是得意地看著我。
但我連學歷和經驗都懶得問,就跟他拜拜了。

我已經活得夠粗糙了,但就連我都知道:除非是極度專業的人才(比如說實驗室的科學家),一般來說,好的員工,必須先是一個好的情人。工作要做得好,生活品質得高。或是說,好的員工,對生活必須有起碼的興趣。

這位應徵者沒有興趣,也沒有謙虛。他沒有生活能力也就罷了,他還看輕那些能力,覺得自己花錢就可以買到,何必自己學。 花錢可以上好的餐廳?但體會不出美食背後的文化意義。花錢可以坐頭等艙去義大利,但站在競技場中央不會有思古之幽情。

「吃」只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張嘴閉嘴。 但「品嚐」就需要用到五官和心。

我也曾經張嘴閉嘴過。在美國念書時,覺得讀書最大,其他一切都是浪費時間。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