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 Aug 30 Wed 2006 11:01
What's 兩種感知
- Aug 28 Mon 2006 11:04
法國中尉的女人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2
- Aug 25 Fri 2006 17:09
賴聲川的創意學
<導讀推薦 創意與智慧
文/林懷民
讀完這本書,很感動。
聲川花在寫書的時間心血,應該可以讓他創製兩齣戲吧。 「賴聲川的創意學」跟坊間的創意書最大的不同是,作者是重量級的創意人。 他以自己的創作經驗為本,細細探索創作的根源,與讀者分享他多年創作歷程的風景,揭開「創意神秘論」的薄紗。我一路讀來,一路點頭,時時會心,特別爽快。 譬如,他引用當今建築泰斗法蘭克.蓋瑞的話語,說他的創作態度:「我不知道要去哪。如果知道,我不會去。」 很多人以為我編舞是在家裡「寫好」,再去教給舞者。事實上,編舞的過程對我是個冒險,如果知道成品的面貌,我一定不想去編。作品首演後,我對它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想重新出發,再去探險。 聲川坦述他年輕的時候,因為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盡情發揮,而後果慘烈。我「小時候」又急又躁,恨不得十八般武藝都在一個小品裡金光閃閃,因此編出不少只活一季的作品。 他引鈴本俊榮的話,說「初學者心中可能性很多;專家心中可能性很少。」 近年來,我創作最大的挑戰正是「找出限制來」,然後專心在限制裡做到圓滿。 累積了經驗之後,聲川知道一場創作中的戲最後會是幾分幾秒,不用碼錶,也知道時間。我常常沒音樂便著手編作,編完一段再配音樂,舞畢音樂也剛好收煞。 聲川談創意的泉源,談觀察,靈感,轉化,結構,從創作的動機到成品,把每個論點闡述得淋漓盡緻,而且,深入淺出,讓每個人都讀得下去,讀得明白。 我覺得這是台灣藝術界最重要的基礎書籍之一。 然而,這不是為專業人士寫的書。 聲川說:「人人都有創意的能量。」 創意不是藝術家的專利。企業界,教育界,家庭主婦,政治家,乃至一個準備聯考的學生,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啟發,發揮創意,去完成夢想。 聲川用很簡明的理念來切入主題:「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個題目。」 「超凡的智慧能夠提出超凡的題目;超凡的方法能夠作出超凡的解法。」 創意可以透過學習來增加功力,「智慧與方法」是訓練的內容。 「智慧要在生活中學習,方法是在藝術中學習。」 說得更淺白一點:如何從生活中有效累積內涵,增強判斷力;如何在實踐中累積經驗與功夫。 與其他創意書另一個不同點:聲川不提供速成的點子,建議讀者如何如何做。因為他明白,創意的勃發與完成來自生活的修為。與自己溝通是培養創意的基本規範。他在每一章節結尾丟出問題,讓讀者檢視自己,從自省中建立見心明性的自覺。 「心不會一宿之間改變,但慢慢訓練,我們的心確實能改變,變得更寧靜,寧靜的心就充滿開放的空間,充滿透視力……能深度觀看問題,然後問題會自我揭露。」 「放下,才看得到。」 聲川建議讀者禪坐。 他甚至認為創作者應有「無我」,「無私」,和「利他」的胸懷。 講創意的書也談靈修?沒錯,佛學的體會正是這本書的重要基礎。但聲川不傳教;他旁徵博引。道家,藝術家,科學家的言行都是他信手捻來的例證。因為有生命體驗和學識的融會貫通,這些舉證不掉書袋,而使論述充滿了人性的溫潤。 大部份談創意的書,多屬功利導向,「點子」是為了致富。這本書讓創意回歸到人的,生命的本位。「創意」是讓人活得更自在,做人做事更圓滿。 「圓滿」就是有好的願景,好的過程,好的結果,像一齣有「好的開頭,好的中間,好的結尾」的好戲。 現在大家常說,社會上許多事物,尤其是政治事件「歹戲拖棚」。創意常常只是包裝的點子。政見只是嘩眾取寵的口水。「要拚才會贏」,「先做了再說」。結果,天災人禍成為台灣的家常便飯,要往前走,寸步難行。期待下一代來扭轉大局時,卻也發現教育也出了問題。 我們需要沈穩下來,安頓身心,發揮創意。書寫台灣新劇本,開創爬出谷底的新局面。 「賴聲川的創意學」像一棵枝葉繁茂的樹,煥發著文學,美學,哲學,宗教與心理學的光芒,不同背景的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啓發。 我高度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人,特別是教育界的朋友。 (本文作者為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DIV>
- Aug 21 Mon 2006 11:28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
這個世界原本屬於一群高喊知識就是力量、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會寫程式的電腦工程師,專搞訴狀的律師,和玩弄數字的MBA。
- Aug 21 Mon 2006 10:10
法國中尉的女人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 Aug 10 Thu 2006 13:55
談論主題 晚餐吃點什麼呢?
晚餐吃點什麼呢? 文/王文華
我當老闆時和一位來應徵工作的年輕人面談,我問他的頭四個問題是:「有沒有女朋友?」
他說:「我還年輕,想專心拼事業,目前不想交女朋友。」
「你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
「我不喜歡出去玩,我喜歡在家研究電腦。」
「那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我都全心全意工作,吃得很隨便。」
「會做菜嗎?」
「我家附近有很多吃的,不用自己做。」
他可能以為這些答案都展現出專業精神,會為自己加分,於是得意地看著我。
但我連學歷和經驗都懶得問,就跟他拜拜了。
我已經活得夠粗糙了,但就連我都知道:除非是極度專業的人才(比如說實驗室的科學家),一般來說,好的員工,必須先是一個好的情人。工作要做得好,生活品質得高。或是說,好的員工,對生活必須有起碼的興趣。
這位應徵者沒有興趣,也沒有謙虛。他沒有生活能力也就罷了,他還看輕那些能力,覺得自己花錢就可以買到,何必自己學。 花錢可以上好的餐廳?但體會不出美食背後的文化意義。花錢可以坐頭等艙去義大利,但站在競技場中央不會有思古之幽情。
「吃」只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張嘴閉嘴。 但「品嚐」就需要用到五官和心。
- Aug 09 Wed 2006 10:31
現在流行 新奢族
便宜是好事
台灣《商業周刊》974期 商周書摘 向上奢華,向下好省,中價位消費消失的時代! 《奢華,正在流行》解釋現代消費習慣的新趨勢:「新奢侈品消費」風吹起,人們願意支付頂級價格,享受所喜愛的「新奢侈品」,如汽車、廚房設備、咖啡、SPA療程 等。即使是中產階級,也開始選擇性地消費新奢侈品,透過消費完成自我認知及自我定位。這群「新奢族」的確替所謂的奢侈品或提供高價服務的企業,創造驚人業績。新奢族出現的同時,作者也發現一股「向下消費」的趨勢顯然成形。 延續《奢華,正在流行》的消費者研究,作者席維斯坦在《便宜是好事》中,準備帶領大家一窺與「新奢族」消費趨勢同樣重要,卻性格迥異的消費行為,特別是中產階級消費者,為了累積更多「向上消費」的本錢,偶爾也可以穿上「新奢族」的外衣,如何更精明、有技巧地找出某些特定品類中「質好錢省」的商品。想想那些穿著「維多利亞的祕密」上Costco消費的女性,其實就不難理解。 其實,某些企業對「向上奢華,向下好省」的兩極化消費趨勢早有警覺,甚至專注提供高價或低價的產品與服務,有的企業甚至遊走市場兩端,同時提供高價、低價的產品與服務。不過,還是有些卡在中價市場中,像是通用汽車與卡夫食品(Craft),只提供中價位產品。結果,既不能吸引「向上消費的新奢族」,也不能滿足「向下消費的好省族」。 本書旨在提醒企業與行銷人員,現代人面臨全球化的衝擊,人流、金流、物流交叉衝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個人對工作、收入的不安全感,面對物價、資源節節上漲,廣大的中產階級、半上流階層、半下流階層,紛紛調整消費模式,利用向下消費的「好省模式」,滿足具有僵固性的向上消費欲望 。所以,這個趨勢不是短期現象,江河只會日下,結果造成消費者愈來愈無暇顧盼中價位市場。大家必須快快應變,調整策略,看是要兼顧兩端,還是專營一方?想跨越成長鴻溝?你有1/2機會就藏在「好省」概念中!
- Aug 08 Tue 2006 09:59
環保時尚風
環保意識抬頭 衣商拒絕化學纖維 【2006/8/7】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不僅吃的要講究環保,就連穿著也要保護地球。
西班牙時尚之都<巴賽隆納>最近舉辦一場環保服裝展,採用的衣料都不含戴奧辛,
呼籲消費者拋棄有毒的化學纖維,重視健康的穿衣品質。優雅的剪裁搭配質地輕柔的衣料,讓台上的模特兒更顯得搖曳生姿,而且舞台上展示的所有服裝,都不含戴奧辛。近年來,隨著消費者環保意識抬頭,經年累月與化學纖維衣料為伍的服裝設計師,也開始意識到戴奧辛潛在的危險性,於是紛紛改用環保衣料,縫製成衣。而且這股環保服裝的風潮,也開始吹向成衣業,例如德國這家知名成衣品牌,這兩年來採用的有機純棉數量,是過去的十倍,同時強調天然纖維縫製的標誌,也成為消費者購買的參考。同時西班牙一家著名的連鎖女裝店,也為了順應這股潮流,不惜成本,採購價格較高的環保衣料,縫製下一季新裝。化學纖維不斷推陳出新,提供設計師新的素材,創造更多樣的時尚潮流,不過從這場拒絕戴奧辛的環保服裝秀來看,證明沒有化學纖維,設計師也可以設計出時髦又美觀的服裝,讓消費者穿的美麗,更穿的健康。(俞仲慈)#
- Jul 28 Fri 2006 17:05
就在愛開始的時候...............
就在愛開始的時候...............
■ 我堅信爬山是浪漫的 ‧王文華
我寫愛情小說,主持愛情節目,常有人問我,浪漫是什麼?我堅信星期六晚上十點就睡覺是浪漫的,因為星期天一早要跟她去爬山。七點起床,平日擁擠的捷運沒人,好像是我家開的。坐到士林站,下來轉「小15」。「小15」,多麼可愛的名字!你怎麼能不愛它?坐上這種比休旅車稍大的公車,感覺像是坐娃娃車去踏青。 一大清早,上陽明山的路,搖著搖著就睡著。因為常睡過站,所以不敢坐在最後一排。每次都擠在司機後面,麻煩他到「冷水坑」叫我們。 下車後,天地開闊,揉揉眼睛,準備征服台北第一高峰。 雖說是台北第一高峰,其實也只有一一二○公尺。但我的女伴總是怕中年的我心臟病發作,頻頻要我在休息站暖身。上去十分鐘後,長滿青苔的台階變得很陡。不但喘,大腿還痠,走了幾十階就想休息,後悔為什麼不和她留在被窩裡玩遊戲。她的臉沾滿汗水,卻倔強地不擦。汗水是浪漫的,因為汗水不會騙人。當愛情的起點通常是夜店的濃妝,白天的汗水就更值得珍藏。 因為很喘,所以沒有餘力講話。彼此的陪伴,是還願意往上爬的唯一原因。快到山頂時,風越來越大。內衣都溼了,碰到背脊一陣冰涼。我遞給她一塊巧克力,補充血糖準備攻頂。她遞給我一個眼神,意思是不管在哪兒我都會等你。我士氣大振,最後幾百公尺,像狗一樣張嘴呼吸。登不登頂無所謂,我不用在每件事情上證明自己的意志力。硬撐著,只是想在山頂上跟她坐在一起。 山頂風大又無遮蔽,輕的人會被吹走。下坡時,我們彼此提醒對方蹲低。我把容易被風吹掉的棒球帽換成毛帽,她收起帽子綁個馬尾。一步一步,不著急。山裡氣候多變,冬雨一陣一陣。雨洗掉她的汗水,淋濕我的眼睛。我第一次體會到,「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下坡路很輕鬆,我們互糗對方上坡時的蠢樣。我堅信狼狽是浪漫的。通常情侶都是在上床後才慢慢露出狼狽的一面,我認為一開始就狼狽,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回到冷水坑才十一點。當城裡的朋友剛起床,我們已經過了一天。等車時,我累得坐在地上。她說:「想不想去秘魯爬山?」我說:「啊?」她說:「秘魯月亮大,夜晚的『的的喀喀湖』邊月光很亮。白天睡覺,晚上沿著湖走一整夜,不是很浪漫嗎?」在月光下走在南半球的湖邊,為此,三十小時的飛機又算什麼? 你上一次在月光下夜遊,是什麼時候? ◎刊載於2006年03月08日《聯合報》副刊 -完-
- Jul 26 Wed 2006 15:11
愛無能--------再讀 王文華
■ 愛無能 ‧王文華
我病了。
還在上班時,接受採訪或參加活動,別人給我的頭銜是「博偉電影公司行銷經理」、「MTV電視台總經理」。去年開始不上班了,苦了要介紹我的人。於是我當過「知名作家」、「行銷達人」、「職場專家」、或「史丹佛MBA」。最近常被叫到的,是「愛情教主」。
「教主」?楊呈琳是教主,我只是怪叔叔。我如果不是我,而是一個不認識我的人,看到我這樣一個快40歲、還沒結婚、沒幾次戀愛經驗的男人被稱為「愛情教主」,一定會想:別鬧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跟「愛」這個字解下不解之緣。 其實我一開始並不是寫愛情的。高一時發表第一篇的文章,在,叫「飄落」,寫校門口一位賣茶葉蛋的孤苦老人。「生命飄落,我沒有買茶葉蛋,卻已嘗到苦果」。在那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我的愁比愛多。 像所有文藝青年,我去編校刊。像所有編校刊的人,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用不同的筆名自己寫。那時對愛情不屑,崇拜的是羅大佑的長髮,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對憂國憂民的我們來說,愛情很膚淺。寫愛情,甚至談戀愛的人,都在招搖撞騙。 這種想法延續到大學。上了大學,當然開始談戀愛了。但文學創作,還是要有嚴肅的主題。畢業那年,我得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得獎作品,講的是政治與暴力。 愛,跟性一樣,可以做,但不方便說。
真正寫愛情小說,是到美國念書以後。留學生活苦悶,對愛的渴望就更高。在台灣覺得是恐龍的女生,到那裡都當作寶。我看到在美國的華人,包括我在內,把愛,或性,當成化解鄉愁、對抗疏離感的工具。如果沒有家讓我們建立歸屬感,愛或性至少是中途的休息站。 於是我在短篇小說集《舊金山下雨了》中,寫了好幾篇愛情故事。那些故事沒有加州陽光的燦爛,充滿了傾盆大雨的悲歡。 但我真正被歸類成「愛情作家」,是2000年的《蛋白質女孩》。這本所謂的「愛情小說」,本質是反愛情的。因為它用冷嘲熱諷的筆法、尖酸刻薄的觀點,把都會上班族的愛,徹底地戲弄了一番。
《蛋白質女孩》暢銷後,我變成「愛情專家」。變成「愛情專家」後,每個人都跟我「談」戀愛,但很少人愛上我。一位我追求過的女生告訴我:「《蛋白質女孩》把男女之間所有招術都拆穿了,你一定很有經驗。和你談戀愛,就像跟婦產科醫師做愛一樣,既沒安全感,也不好玩。」 大人冤枉啊!小的其實沒什麼經驗!《蛋白質女孩》寫的故事,大多是我觀察所得。我不是「愛情專家」,頂多只是一個「愛情記者」。 她當然不相信,男朋友沒做成,我勉強答應成為她的顧問。 她不相信,寫《蛋白質女孩》之前,我就不是情聖。寫了之後,也沒變成入定的老僧。
《蛋白質女孩》暢銷後,我談了一場戀愛。過程中,我犯了所有我在書中警告讀者的錯誤:太早跟對方說「我愛你」、太晚承認兩人不適合、天真地相信破鏡可以重圓,最後只是不斷地在原地轉圈。多少夜裡,我絕望地看著自己寫的書,希望從其中得到一點智慧。我的文筆,遠遠超越了我的行為。 《蛋白質女孩》之後,我又出了《61 x 57》、《倒數第二個女朋友》兩本愛情小說,書很暢銷,但我變得越來越小。漸漸的,「愛情專家」的頭銜遮蓋住我其他的身份,包括專業經理人。參加行銷演講,主持人介紹了我的學歷和工作,最後說他知道王文華還是因為《蛋白質女孩》。當我寫職場的文章,編輯會很客氣地告訴我:「王先生,您寫得很好,但可不可以再《蛋白質女孩》一點!」 「怎麼說?」我問。
「可不可以壓韻?」 你千萬不要誤會,這不是埋怨,其實當「愛情專家」,有很多福利。首先是女人緣特好。我的女性朋友,半夜三更會來敲我的門,不是要跟我一夜情,而是來跟我交心。我披著棉被、揉著眼睛,卻還能以Ph. D的理論基礎,和電視名嘴的鋒利口氣,剖析她為什麼該離開那個男人。從我那「大江東去浪濤盡」的自信表情中,她絕對想不到,其實不久之前,我也跟她一樣驚惶失措,病急亂投醫。只是我不好意思去問另一位「愛情專家」,唯一能求助的只有好萊塢電影。
當「愛情專家」的另一項福利是:還是有美女會把我的書和我的人混為一談,莫名其妙地愛上我。我當然不會告訴她,其實我沒有我寫的角色那麼瀟灑、浪漫。不過我也不會佔她的便宜,事後讓她發現我也不過如此而已。我不是專家,但至少知道:地基不穩的愛,最後兩個人都會被活埋。對於這類的美女我只好忍痛疏遠,像教授避誨師生戀,像黑夜慢慢送走白天。 這樣下來,轟轟烈烈的戀愛就少了。
上個月我在上海上一個談話節目,主持人直接問我:「你對愛情很了解,卻到現在還沒結婚,是不是『愛無能』?」 三條線! 當時我聽到這三個字,覺得比「性無能」更要羞愧。你若說我「性無能」,我無所謂,畢竟沒人把我當超級種馬。但你說我「愛無能」,那我還當什麼愛情專家?這就好像是說電機系的教授不會用錄影機,美術系的系主任不會刷油漆。吾道一以貫之,愛情而已矣!若是愛無能,就不用混了! 但混不混這一行無所謂,是不是「愛無能」比較重要。
從上海回來的飛機上,我把最近喜歡過的女子的名字寫在紙巾上,猛然發現:這幾年來我很少有「完整的愛」,只有零星的「愛的感覺」。 完整的愛你知道是什麼:一見鐘情、天天見面、一天打十次電話、看過每一部院線片、想要結婚、買房子、生小孩、一起變老。 零星的愛的感覺,是喜歡她的髮型、想摸她的脖子、愛聽她說某一個英文單字的聲音、著迷她生氣時擰眉頭的表情。如果時間靜止,我願意一直停留在她做那個表情的剎那。但時間是流動的,靜止畫面結束後,她要去出差,我要去錄影,而我們似乎都沒有,早早把下一次約會時間講好的決心。 老天!這不就是「愛無能」的徵兆嗎?明明有愛的感覺,卻沒有把它變成愛情的能力!就像天空是一片烏雲,卻連下一滴雨都不願意。
- Jul 11 Tue 2006 10:56
Intimacy
Intimacy 王文華
親密感
我最喜歡的英文字之一,是「Intimacy」。
「親密感」,比名或利,更難。有名、有利,甚至有好友、有配偶的人,未必有親密感。
我第一次學到「親密」這個字,是在電影《親密關係》。這部1983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描述叛逆的女兒(黛博拉溫姬),不顧寡母(莎莉麥特琳)的反對而結婚生子,後來得了癌症,讓白髮人送黑髮人。母女雖然愛恨交織,但片名仍叫「Terms of Endearment」。「Endearment」是「Dear」的名詞,比「Dear」多了行動的決心。我把這個字記在日記中,希望有一天能當它的受詞。那天起,我學到親密未必有快樂的結局,但沒有親密,注定是悲劇。
第二次在電影中聽到「親密」這個字,是1996年的《征服情海》。湯姆克魯斯飾演紅牌運動員經紀人,交遊廣闊、人見人愛。然而當他被公司fire掉,所有的朋友瞬間消失。前女友批評他「Great at friendship. Bad at intimacy」(「很會做朋友,但從不敢和人交心」)。
我們身旁都有這種人(有時包括我自己):永遠脾氣好、愛熱鬧、講信用、夠朋友、言行過於得體、客氣到虛情假意。這種人一切完美,但你跟他就是有距離。他似乎包在保鮮膜中,吃力地悍衛著注定蒸發的水氣。彷彿穿著太空衣,遙遠地像星星。你當然不會討厭他,但也愛不下去。愛要激情,要賴皮。這種人付出感情,搞不好還跟你要收據。
我第三次在電影中體會到「親密」,是1997年的《心靈捕手》。羅賓威廉斯飾演的心理醫師問麥特戴蒙飾演的叛逆天才為什麼不和女友進一步交往,麥特戴蒙說:「幹嘛深交?她目前在我心中這麼完美,一旦深交,我看到了她的缺點,不就破壞了她那完美的形象!」羅賓威廉斯一針見血地回應:「其實你在乎的是自己的形象!你目前在她心中這麼完美,一旦深交,她看到了你的缺點,不就破壞了你那完美的形象!」
受了羅賓威廉斯的刺激,麥特戴蒙與女友深交。原本「完美」的關係迅速變成爭吵和粗暴。雖然血肉模糊、不堪入目,但看穿彼此的醜態後,他們找到了真正的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