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uote

在地全球化,Locality Globalized

本文引述自: Mr. 6
 

在地全球化,Locality Globalized

by Mr. 6 on April 10th, 2007, 目前有 6 則留言, 1 blog reaction
觀看其他最新文章


1995年,在台灣某處偏遠的海邊,有一座快要廢棄的房舍,當天的天候不佳,才過中午,已下起傾盆雷雨,天空灰暗得好像世界末日,海風呼呼的猛吹,從外面看過去房舍在勁風中搖搖擺擺,好像隨時都會被吹散吞噬,景象頗為嚇人。
 
但房舍的窗內,卻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幾盞白日燈光照亮了這五坪的小教室,暴風慘亂的雨聲中,夾雜孩童的悠悠朗讀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鐘聲噹噹響起,下課了,坐在位子上的二年級的小芳,卻一點也沒有高興的樣子,她眼眶紅了,拚命告訴自己不要哭不要哭,但臉頰還是咕溜滑下了一行眼淚。
 
昨天,這個教室還有五位同學的,今天她最要好的朋友小英已經轉學,剛剛台上的林老師更親口告訴她們,今天是她最後一天上課了,還不停的跟她們對不起,說希望有一天能帶她們到台北玩。林老師只待了三個月,已經是所有老師中待得最久的了。
 
以上是虛構情境。都市化的衝擊下,台灣許多鄉間小學面臨的只有兩條路:繼續存活,就得辦法多引進一些城市的學校的資源,如老師、課本,等到沒東西可以引進了、撐不住了,只好關了學校,遣散學生,叫他們自己想辦法搭火車上學。
 
到了1999年,情況有了轉機,因為好幾所鄉間的小學校不約而同的,在存與亡之間找到了「第三條路」來解決廢校危機,他們利用學校旁邊的礦坑來辦「一日體驗營」,吸引城市學校的學童前來一起讀書,還借用周遭的步道、茶園,變成學校的大操場;通往海邊的步道,沿途植物、山海地質景觀都是天然的教材,甚至還有一間學校舉辦了前所未有的「浮潛畢業典禮」,偏遠學校告訴全台灣的小學生,「不必到紐西蘭遊學了!到我們這邊來吧!」這些小小學的孩童們一掃孤單,變成台灣最幸福的小學生,天天都有來自各地的小朋友和他們一同上課學習出去玩。這樣的學校,目前全台灣有556所,一開始他們是政府的頭痛麻煩人物,自從遠見雜誌伊甸基金會連手發起台灣第一個公益創投方案,推出「小學生.大未來」系列,進一步推廣這些小學校的故事,可能為台灣其他學童找到了556個「遊學新地點」
 
而這則小故事,只是想引出今天主題。大家都知道「在地化」(localization)這個字的意思是把一個海外的東西拿到本地,順著本地修改之後賣給本地人。這個字的相反詞應該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但這個字已經被當作幾乎是一個現象,一種趨勢,成了大企業的理所當然、應該無所不用其極去追求的一條路,但好像也是大企業才應該走的一條路,「全球化」這個字眼的濫用之下,讓它早就失去了那種和「在地化」剛好「相反」的美妙之處。所謂相反,就是並非把海外的好東西帶回來,而是把在地的好東西帶出去,所以我在localization和globalization之間,提出第三條路來走,事半功倍,不必流太多汗水,那就是「在地全球化」(Locality Globalized)
 
看看矽谷兩家原本的在地報紙,就是「在地全球化」的最成功代表,一個是San Jose Mercury News,一個是San Francisco Chronicle,講這兩個英文名各位不見得有印象,但講到「聖荷西水星報」和「sfgate.com」,或許各位就有聽過了,問題是,它們只是兩家在太平洋彼岸的當地報紙,大家怎麼會聽過了?因為它們已經成功的將自己轉型成足以登上國際舞台的國際報了。它們就像台灣偏遠地區的這些小學一樣,可說非常成功的把他們的「在地優勢」給「全球化」了。
 
你說,在地的東西,除了民俗藝術品和小吃之外,有什麼好全球化的?事實卻是,每個小地方,就像偏遠小學一樣,縱使再不起眼,也一定找得到足以睥睨全球的「賣點」。這兩份報紙並不位在美國傳統的政治或經濟中心,但它們剛好位於所謂矽谷的兩大城市舊金山和聖荷西,是當地的「地頭蛇」,五十年前矽谷沒什麼,因此它們在美國並無什麼知名度,自從70年代起矽谷熱潮一波接一波,比如Google買YouTube這件事來說好了,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國際大新聞,但對於矽谷這兩份報紙而言只是司空見慣的本地的「地方新聞」,說到跑矽谷這裡的地方新聞,全球各地其他的報紙根本打不過它們,因為它們的記者隨便幾個親戚朋友就可以為他帶來來自Yahoo!GoogleeBay,甚至微軟Intel的最新消息,隨便牽幾條線就可以搶到YouTubeDigg的獨家報導。最近看網路上的報導,也會發現這兩份報紙的網路版往往在各IT技術或網路議題上,成功的佔到了搜尋引擎的「頭條」,怎麼搜來搜去,都還是這兩份報紙所提供的新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他高科技密集的城市如西雅圖的Seattle Times、達拉斯的Dallas Morning News、甚至本身也有Silicon Alley的紐約各大報都有收到類似的「在地全球化」的好處,譬如西雅圖的專欄作家搞了一個「Stealth Startup of the Week」,猛力推出外地記者摸不到的情報。這些當地小報,並沒有像台灣556所小學面臨危機,但說實話一個local報紙做了一百年也不可能做到太大,這時候轉個方向,抓準在地優勢,成功的「在地全球化」,便將未來無限拉長了。
 
二十年來,國界概念逐漸淡化,各項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立,愈多的跨國交易,就需要更多的「在地化」(localization)。尤其是2000年後、中國大陸經濟起飛的這一波中,許多眼界宏偉的台灣創業家抓住這趨勢,將「在地化」變成自己向歐美人士推銷的強項,當然這裡指的不是在地台北,而是在地的北京、上海,以同文同種的優勢行銷自己,幫海外企業帶入中國大陸。譬如知名美國華裔創投家Dragon Venture趙光斗從網路泡沫中浴火重生,大陸發展多年後,二年前取得美國主流種子創投DFJ的一兩億美元的資金在大陸成立DFJ DragonFund China,成為極少數向美國主流籌得資金的赴大陸投資的台灣創投家,也讓其他困在台灣籌不到美國資金的創投家非常羨慕。另一例則是很受台灣網友喜愛的韓國免費空間上載網站CLUBBOX,儘管裡面都是看不懂的韓文,據說竟還有高達20%的內容來自台灣網友,使得韓國公司那邊派代表來台灣談合作,打算藉台灣同文同種的「在地優勢」進軍大陸。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在地化」是否已經太多人在做了?
 
而且,許多外國網站公司到當地「在地化」,已履傳失敗案例,比如CyWorld在美國履推不順,OhMyNewsMyspace在日本,Windows Live Messenger在大陸也沒好到哪裡去,好像「在地化」已經不見得是隨便一個「外國人」想做就可以做的了。網路公司雖然全球無國界,理論來說,可以放在非洲,也有可能成為美國青少年天天看的網站,可是這樣的網站成功率低,因為從點子開始,往往要在當地實地生活過的才可以細緻的分析出這點子在當地到底可不可行,然後到公司的設立,在當地徵人用人及主機的問題挑戰度極高。接著牽扯到網站的整體設計,美國網站傾向鮮豔可愛簡單,歐洲網站傾向端莊豐富,日韓網站則炫麗精緻,大陸網站慣以爆多內容集中在一頁,而且在網站內部用字遣詞方面,若沒有抓到當地人的口味,等於出發前就輸了一半。完成網站後,行銷方面「該參加的活動還是得參加」,「該見的人還是要見」,若人不在當地,許多突然而來的電話或邀訪無法配合,更白白錯失許多機會。關於「在地化」在大陸的各種挑戰這點,台灣網路創業家在大陸可說經驗豐富,北京一批網站前鋒,上海一批內容前鋒,這一條事業之路可說做得非常辛苦。
 
「在地化」既然這麼辛苦,除非,你就在大家最熟悉的台灣本地搞「在地化」,這次在和台灣創業家接觸,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創業點子其實並不是「點子」,而是一種「改良過的進口網站」,他們看到目前Yahoo!奇摩在使用上有什麼小缺點,將這些一一列出並修正,然後加上海外一些成功網站的元素,換個名字推出來,這幾乎是一種「使用情境」的創業方式,許多創業家喜歡把網站當作房子在裝璜設計,他們認為,再「在地化」一點,大家會覺得更好用,但這樣的點子,試圖把海外的好東西帶回小小的台灣島,為台灣在地量身訂做,本身可說是完全錯過了網路大格局的最大優勢。前陣子在某場合聽到台科大的盧希鵬教授的講話,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之前網路在台灣的泡沫化比海外嚴重(因為倒得幾乎沒剩幾家),是因為太多競爭者的情況下,規模經濟被分散了,台灣的市場就這麼小如牛豆,如果有三個Yahoo!奇摩、三個104、三個巴哈姆特、三個手機王,就不容易達到足夠撐起經濟規模的財務境界了。盧教授建議創業家,「不必帶人潮過來,把自己帶到人潮」。
 
「把自己帶到人潮」,正是「在地全球化」的美妙之處。下一個十年,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在地化」,而是另一批的「在地全球化」,大家不是把海外的東西透過跨國貿易帶進來,而是將在地的美好之處淬取出來帶到海外,機票這麼貴, 貨櫃一個這麼大,距離這麼遠,一個創業家憑自己薄薄之力怎麼搞「在地全球化」?這就是互聯網的功用了。開一個網站,將在地的最大強項帶到海外去,不需太多行銷,不需要在當地再一次的在地化,就有機會靠一條網路連線,在全球的每個地方都各別爆發出新的亮麗成果,台灣就像是一所偏遠小學,如果可以像那些小學一樣把握身邊的當地的花花草草,視它們為寶藏,把這份在地的寶藏帶出去,就像矽谷兩份當地柴米油鹽小報,一躍成為全球人士都在點閱觀賞的國際級商品。
 
這點尤其是部落客可以把握的商機,我們看到知名作家魚夫的網義賣原住民的商品,據說一天賣到二萬元台幣;我們看到帕樂比英文小公寓,以英文為號召營造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正中台灣消費者的喜好。這些當然很好,取外地商品來在地化,但也不可能做到太大。我常常在想,為何我們不能反過來,以台灣在地一些優勢作成好題裁,開出一個全球級的部落格?比如說,台灣農夫很會接枝種新的產品,如果開一個部落格詳細介紹牛奶芭樂彩色甜椒鳳梨釋迦三倍體西瓜的種植故事,只要找一間翻譯社隨便翻成英日法文,輔以照片,在海外可以賣很好的廣告價錢。
 
這並非筆者第一次提起「在地全球化」,只是第一次以正式的字眼提出此想法。我覺得我們需要一個字,推動起來比較容易,這也是我個人的夢想以及深信的商機所在,外銷、外銷、外銷,網站是最容易外銷的載體,網站是唯一可以輕鬆行銷全球60億人口的可能性,只要抓住本站10個月來提出的網路的一些成功案例加以發揮,以極低的成本,便有機會打造一個響噹噹的全球金品牌。無論您喜不喜歡,我自己打算先行開始,也歡迎您來加入。
 
*********************************
看到這篇文章才知台灣有556所小學面對存廢危機, 也許傳統的招生方式該面臨創新的時候了, 我很同意Mr. 6所提出的"在地全球化"的概念, 不論救救台灣的偏遠小學, 台灣的傳統民俗技藝, 台灣的農產業, 花東的高山峽谷景觀, 台灣的夜市小吃報導...有太多屬於臺灣在地的商品, 服務, 資訊和體驗, 可透過全球化的包裝與傳播, 名揚四海, 分享全世界.
因為透過Internet的媒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拒絕於網路之外!  所以, 網路服務的普及是第一件要事, 再來創作多元性的內容資訊行銷全世界, 吸引到全球的目光後, 接下來的配套措施和行動方案也要實用可行, 加上電子商務平台的廣泛支援, 後勤作業與帳務系統的配合, 相信沒幾年後, 一些中小企業, 偏遠學校, 或NGO團體會經營得很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lance880 的頭像
    balance880

    Carlinlien . 嘉玲*穿衣鏡@PIXNET

    balance8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